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一直被后人作为窝囊废的代言人,直至今日。 以下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这段话大概描述了一个亡国之君到了别国,没有一丝的丧国之痛的形象。笔者不论刘禅到底是出于聪明,为求自保,还是真的是没心没肺。因为这事不好说,谁都不是刘禅,谁都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彼时的刘禅已经至少五十五岁了。一个五十五岁的小老头,说出这话来,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说出这话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读到此处,诸位有没有觉得这个老顽童好熟悉,似在哪里见过?不错,笔者以为,纵观我千年历史,可堪与阿斗乐不思蜀相提并论者,唯庄周鼓盆而歌是也。 (图)庄周梦蝶 庄周晚年丧妻,鼓盆而歌。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死了不过是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或者说死亡既然不可避免,不如积极面对。同理,国家何不是如此? 刘禅当皇帝,做出过多少好事,多少成绩,我们不得而知,至少是不明显。但是刘禅确乎是没做过什么坏事的。他屠戮忠臣?他滥杀无辜?他苛捐重税?他纵容手下为非作歹?他逼得蜀地民不聊生?好像都没有。诸葛亮在世时,他事事依从诸葛亮。如果你赞同诸葛亮的才能,那么刘禅所为,无可争议。直至后来,诸葛亮挂了,他重用的姜维、蒋琬等人也都不是庸才。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对此,孙盛有如下评价:“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这话的意思是,这逗逼虽然可能有点傻,但他至少是个好人,不干坏事。 我们如今摒弃成见,客观点来看这件事。其实刘禅才是人生的赢家。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绵竹。投降有错么?退一万步说,即便守住了。守得今日,明日奈何?事实上自从吕蒙白衣渡江弄死关羽之后,孙刘联盟就彻底破裂了。刘备脑子发热,还亲自领兵又去找东吴算账(可以看出刘备这个人没什么大局观的,自己瓜荆得益,背后捅别人刀子的时候就可以,被人家弄一刀就受不了了,人在江湖飘,哪儿能不挨刀)。结果一仗下来,自己又挂了。本来两家如果真的联手,是可以三足鼎立对抗曹魏的。 (图)魏灭蜀形势图 事实上夷陵之战之后,注定了这局三国游戏两家已输,结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东吴政权到了后期,也开始四分五裂,乱七八糟,各种内讧。难道要和这种猪队友接着联手打最强王者?仔细想想,本来就打不过对面,你队友还疯狂送人头,你此刻的心情除了骂娘,不就是二十投了么。 与之相反,选择投降则是百利而无一害。提前结束战争,少死人是肯定的。从今天人道主义的角度考虑,刘禅此举大仁大义。按谯周的话说,你要投降就投降曹魏。为什么呢?你投降了东吴那猪队友,他肯定是要被曹魏灭的,这个能达成共识是吧?既然他肯定要被灭,你投降了他,再投降曹魏,就是投降了两次。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投降曹魏了。刘禅好像还有退守南方接着干的意思,谯周又说了,如果坚持抗战,退据南方,有四点不利。 其一,那地方人不待见你。孟获之所以服,是诸葛亮带兵打服的。你现在落难了跑人家地盘,不是作死么? 其二,说白了魏国是要灭了你,你以为你跑到南边人家就不接着干你了? 其三,南方那旮瘩穷啊!你去了拿什么养活你啊? 其四,你老子当年吹下的牛逼,你一跑全没了。综上所述,你跑毛啊,乖乖投降就好了! (图)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再强调一次,这时候的刘禅已经五十五了。按现在的话就是,他已经满十八了,十八禁的东西他也就不禁了,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大叫一声,说的好!咱跟着曹魏混了! 终于他在历史上沦为笑柄,但他确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没有为了虚无的刘氏正统去草菅人命,免去了一场战乱,救下了万千性命。他不做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知道天下之事,雄图霸业、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而乐不思蜀中的乐,才是最宝贵,最真实的财富。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换言之,笔者以为,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由此百年,天下皆输。所谓胜者,唯阿斗一人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