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创的研究领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课题组在20世纪70年代对中俄关系史的研究。197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沙俄侵华史简编》。如书名所示,以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抵抗沙皇俄国的侵略为主线,概述了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为止的中俄关系。1978年,历史系建立起“东北史研究室”。从此,中俄关系史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确立下来。薛虹撰写的《库页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一文,在中国学术界第一次论证了库页岛与中国的隶属关系和库页岛怎样成为日俄关系中的领土纠纷问题的。薛虹的另一篇论文《沙俄攫取松花江航行权的经过》,通过考证沙皇俄国攫取松花江航行权的具体过程,在中国学术界首次探讨了沙皇俄国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攫取中国内河航行权的问题。 中俄关系史虽然属于双边关系研究的范畴,但是,只有置于多边关系当中才能深刻揭示其历史面目。正是由于这一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才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科学研究方向之一。1987年,国家教育部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崔丕申报的《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课题获得立项。1992年5月,该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通史著作,全书37万字,概述了从17世纪沙皇俄国向东北亚扩张直至20世纪“华盛顿会议”期间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相互关系的历史过程。作者提出:“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关系格局,不同的矛盾焦点。前者变化的总趋势是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向封建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拼死斗争方向转换,后者变化的主要趋向则是从东北亚边缘地带向腹心地区延伸。二者对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总进程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东北亚国际关系与欧洲国际关系之间乃是互动的,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中近半数是欧洲大国,这就使得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不能不受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欧洲大国对东北亚的政策不能不和它的欧洲政策息息相关,欧洲各国在东北亚政策的成败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其欧洲政策的调整和变迁。另一方面,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中另半数乃是非欧洲国家。日本的崛起和美国参与东北亚国际事务,在极大程度上减弱了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受欧洲国际关系影响和制约的色彩,明显地露出自己的独特性。作者以中日甲午战争及“三国干涉还辽”作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重大转折点,具体论证了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宗主藩属关系的崩溃、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宗主国与半殖民地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利害冲突和直接对抗。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政策,不仅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而且还强制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朝着适应宗主国所需要的方向重新组合。中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是逐渐由主动变成被动的,即使是在中国国势衰微以后,其外交政策也影响着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排列组合。 在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崔丕先后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二十一条要求》、《日美共同出兵西伯利亚政策初探》、《日苏北京条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比利时财团在朝鲜与日本的关系》等多篇论文,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这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解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档案和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档案。这批新文献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具有重要意义。崔丕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3/2号文件形成探微》、《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在《美国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的形成》、《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中国》、在《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上发表的《美国亚洲遏制政策与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战略转变及其在日本战争赔偿、对日媾和、日本经济复兴的外部市场问题、日本领土处理政策等领域的具体表现。崔丕在《历史研究》杂志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一文,在国内外学术界首次考证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决定越过北纬38度线、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具体过程。崔丕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政策初探》、梁志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国援助政策的演变》(《美国研究》2001年4期),邓峰的《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美国研究》2002年2期)、梁志的《美国对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与蒙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1期)等论文,无不是利用这批档案文献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冷战时期东西方经济关系是国际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才取得进展的新领域。崔丕申报的《美国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年》在1998年获得中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2000年5月,崔丕的专著《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年》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多国档案文献比较研究和多学科研究方法为基础,以美国冷战战略、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史全程作为研究对象,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美国冷战战略和经济遏制政策的主要对象国怎样从苏联、东欧国家转向中国、又从中国重新转向苏联的;美国和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怎样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制度怎样扩大成为西方国家的国际性贸易管制体系,西方国家的国际贸易管制体系怎样解体的;美国政府在推行经济遏制政策的过程中,怎样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把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联系起来的;美国政府经济遏制政策的目标怎样从“阻碍苏联集团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改变苏联的国内政治”的;美国政府怎样利用“差别政策”分化苏联集团国家的;美国政府怎样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体制以外的力量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推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瑞士、瑞典等“中立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史中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从而,构筑起来中国学者关于冷战时代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史研究的完整体系。其中间研究成果《美国经济遏制政策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历史研究》2000年1期)、《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的形成及其影响》(《历史研究》2002年3期)、《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2期)、《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研究论纲》(《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2期),具体而微观地阐述了美国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演变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