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古史中的年代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殷都学刊》 田昌五 参加讨论


    在商代积年有了谱之后,我们就可以探索夏代的积年问题了。夏代共14世17王,加上后羿和寒浞,共19王,勉强加进寒浞之子,也不过20王。文献中之夏积年有两个数字,一个是431年,另一个是471年。我认为,前一个数字是较为可信的,后一个数字就很难说了。何哉?如以东周的平均王年衡量,夏代最多不过420年;如以西周的平均王年计, 则恰为431年。而471年按20王平均,则得23.6年。这既超出了东周的平均王年,也超出了西周的平均王年,更不要说商代的平均王年了。因此,我们应取431年,舍弃471年。
    为前所说,商代始于公元前1650年,再晚不过公元前1630年。1650加上430,为公元前2080年;如减20年,则为2060年。我取一个整数, 2100年,这就是夏代的始年了。如果有人认为这样欠妥,我们也可笼统地将夏代始年定为公元前21世纪。
    国外有学者认为,夏代不过是个传说。这种看法,在考古学中的夏文化未发现之前或可备一说。因为,那时连我们自己也只能这样推定:既然《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商王世系已被殷墟出土甲骨卜辞所证实,《夏本纪》也应是可信的。现在我们已找到了考古学中的夏文化,夏代的存在就用不着怀疑了。考古学中的夏文化初名洛达庙文化,后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的上限约为1920B.C, 其东下冯类型的上限约为1980B.C。二里头文化各期之间约为100年,其前还有一个过渡期或形成期。这样,二里头夏文化约形成于前2020年;东下冯类型约形成于2080年。2080年减去1650,得430年;减1630,得450年。前者接近431年, 后者则超出431年。如2020年减1650年,则得370年;减1630年, 可得390年,二者均少于431年。不过这不要紧, 一则这不影响夏代始于前21世纪,二则如我们前说,二里头文化是少康复国后的产物,此前还有禹、启、太康、仲康和夏后相,那可能要到中原龙山文化的末期了。这里顺便一提:说夏代不过是个传说,这是不能成立的;但禹是不是一个传说人物,这倒是可以研究的。说禹是一个传说人物,并不是说禹实无其人,而是说按古代部落、氏族与其首领通名之例,夏启之前的历代首领均可称禹。我们现在所说夏禹,可能是夏后氏之末代禹,其前还应有称禹者。这样,夏代始于何年,就不好说了。也许471年之说是据此而言的。 那样,夏之始年就是2100B.C,或略微超出。总之,夏之始年为公元前 21世纪,这是不成问题的。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夏字,有人以土方当之。不过,古文字中有禹字,字像以手执蛇状,这与有姒氏是相当的。由此可以说明,夏代是确实存在的。因为,禹已被古文字证实了。
    
    我们考证古史中之年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古史,而不是以此代替古史研究。如然,那中国古史就是一张朝代世系表了。当然,对古史年代进行专门研究,是未尝不可的。但这只能归入历史年代学,而历史年代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应该承认,历史学科中包涵着历史年代学,但历史年代学并不等于历史学。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用历史年代学代替历史学;另一种倾向是,将历史年代学排除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之外,认为研究历史和考古学中的问题可以不考虑历史年代学。所以,我们摆好历史年代学的位置,是有必要的。
    就前一种倾向来说,问题可能出自于史盲或半史盲。在他们看来, 所谓“信史”不过是一个朝代世系年数而已。只要朝代世系年数被证实,历史也就信而有征,一了百了啦!这种以历史年代学代替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看法,如果仅限于哪些史盲或半史盲的范围内,那倒不要紧,但作为一项什么工程提出来,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史学里手也热衷于此,推波助浪;而媒体则不断为之大造舆论,颇有进行古史决战之势。其实,这个问题已进行了多年,而且参与其中者不乏其人。现在我们当然可以作这方面的工作。但也不过是旧事重提,对以往的看法进行一些修订和补充而已。再说,中国古史的年代,只能断出大的时限来,要把各代王年都断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强行为之,必将众议百出,莫衷一是,而工作也只好不了了之。前些年曾有人问我,为何不参与此事。我的回答是:一则历史学中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此,我不能把精力倾注到这个次要问题上来;二则就大时断来说,我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即:西周始于1050B.C,商代始于1650B.C,夏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而且我还断出,西周积280年;盘庚迁殷约当1300B.C,自此以后积250年,此前约积350年。众所周知,历史研究要把握大时段,因为时间太短显示不出历史的变化来。所以,把大时断理清了,也就可以进行研究了。当然,历史也可能在短时限内发生突然变化,但这也只能在大时段中显示出来。我并不反对历史年代学,也不反对有些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但以历史年代学代替历史学和考古学,我是不赞成的。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认为历史年代同考古学与历史学是毫不相干的。这样,我们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中提出的问题就不好定时定位,进行研究了。辟如说,二里头文化原本是作为西亳提出来的,有人否定西亳说,提出郑亳说。其否定的理由,是二里头文化各期全属夏文化,而汤居亳只能于商文化中求之。正好当时发现了郑州商城,于是郑亳说被提了出来。可是,后来又发现了偃师商城,以二里头文化为西亳自然是不对的,同时也动摇了郑亳说。但郑亳说不加考虑,一方面避而不谈他们把二里头文化全部断入夏代的错误,另一方面把偃师商城的时代往后压,压到郑州商城之后。遗憾的是,事实不饶人,偃师商城被证明是早于郑州商城的,尽管早得不太多。这样,郑亳说就很难成立了。因为,商汤灭夏之后只可能建都于偃师商城,而不可能在后建的郑州商城定都,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是这不言而喻的道理却不为郑亳说者所接受,此公在一次会议上公然声称,偃师商城测得的年代尽管早于郑州商城,但与郑亳无干系。真是不可思议!让人说什么好呢?
    现已查明,郑州商城不仅晚于偃师商城,而且作为都城就更晚了。所以,仲丁迁隞是否在此,不是不可以考虑的。但郑亳说者又动肝火了。他们拚命反对仲丁迁隞说,以此保持郑亳说。我看他们表面上虽然气势汹汹,实际上是转移命题,要后退了。
    这里且不说他们把郑州西北的小双桥遗址说成是仲丁迁隞处,以便把郑州商城清理出来,保持住郑亳说的位置。那样,郑亳说将成为一桩无头公案,谁也断不清了。
    后来我反复考虑,郑亳说是不是毫无道理呢?看来不能这样说。那么郑亳说的错误在哪里呢?我看是把时间定位搞错了。郑亳者,郑国之亳,非商汤建都之亳也。由此可见,历史年代学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我们研究历史,一定要有时间概念和地理概念。就上述问题来说,汤建都之亳无疑在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可能为仲丁迁都之隞。郑州商城晚建,可能始于太甲。而太甲之所以要建此城,可能与他被放逐有关系。他放逐之所,有可能就是小双桥遗址了。到春秋时代,此地或有殷之遗民,出于怀旧,故立亳社以岁时祭祀焉。
    顺带谈一个问题,仲丁迁隞仅见于文献,或作敖,或作嚣。为什么此地称隞呢?我考虑,这可能与寒浞之子名浇者有关系。据文献记载,仲康子夏后相先都于空桑(今开封陈留),后迁都于帝丘(今濮阳),最后被浞子浇所攻杀。由此推断,浇可能初居于今之郑州附近,临靠济水的地方。浇善于行舟,他由此顺济水而下,到了空桑,把夏后相赶跑了。接着,他又乘胜追击,攻杀夏后相于帝丘。夏后相妻后缗方娠,从墙洞中逃出,到了母家有仍氏,生下少康来。
    说这段题外的话,只是想表明,时间和空间是连缀历史的经纬线。有了经纬线,我们才可能把历史哄托出来。否则,我们是很难抓到历史问题,进行如实剖析的。
    末了我想说的,本文并无多少创意。只是感到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把归解重新抄作一番而已。文中批评了两种倾向,完全出于善意。我很希望,当道应多关心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开发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