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过桥》 《车骑出行》 《井盐生产》 《蹶张》 《泗水捞鼎》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宋敏 1956年10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东汉画像砖》,画面均取材于四川出土的汉砖拓片,分别是“井盐生产”、“住宅建筑”、“射猎农作”、“车马过桥”。邮票一向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题材选择上极为严谨。那么,能登上邮票的这些汉代画像艺术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雕画乾坤——汉代画像艺术中的世俗百态”展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鉴赏画像砖、画像石的好机会。 四大分布中心 艺术风格迥异 此次展览的展品均出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和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三座著名的画像石、画像砖收藏机构,共展出实物和拓片100余件/套,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表现力,或写实,或写意,为我们展现了汉帝国辽阔的疆土、宏伟的山川、繁华的都邑、富足的物产以及贵族阶层歌舞升平、车马出行、宴饮博戏的奢靡生活,同时,还表现了水陆攻战、教化人伦以及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省博的专家告诉记者,中国的汉画像艺术主要可以划分为四大分布中心: 河南南阳、鄂北地区;山东、苏北、皖北地区;巴蜀地区及陕西、晋西地区。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地域风貌不同,画像艺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题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但从整体艺术取向上来说,汉代画像艺术作为时代的缩影,充分地表现出了强大、自信、雄浑的时代气息。 南阳画像石: 南北文化交汇处 画像艺术更多元 以今天的发现而论,南阳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最多,艺术价值很高,有学者美誉之为“敦煌前的敦煌”。在历史上,南阳既是先秦中原文化向南方渗透的前沿,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既处于南北文化的分界线上, 又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接点上。所以欣赏南阳画像砖需要细细品味其中“既像中原人那样俯瞰黄色的土地,也像楚人那样高瞻蓝色的天空”的审美情趣。从题材上看,由于南北两种视觉的结合,南阳画像石所表现的天地更加宽广,涉及历史、考古、美术、舞蹈、音乐、体育、哲学、民俗、天文、建筑学等诸多领域。 展览主办方之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部策展人李晓松特别推崇此次展出的《蹶张》。蹶张,是指用脚力配合张开硬弓,以显示孔武有力。画像石刻一人物,形象骁勇,嘴巴里衔着矢,双脚踏弓,手控弦,正张开强弩。这件作品很鲜明地体现出汉代画像艺术对于社会生活精微而又带有合理夸张的描绘风格。弓手突出的双眼,紧绷的面部和臂部肌肉,奋力蹬伸的双腿,配合拉紧的弓弦,构成一幅很准确的写生图像。同时,人物特别硕大的脑袋,格外粗壮的大腿,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夸张。但放在画面的整体当中看,就呈现出一种优美的均衡之感。 除此之外,展览中的《罟鱼图》和《斗牛搏虎》也是南阳画像艺术的精品。前者描绘一条小河从层峦叠嶂的山峦中流出,河上飞架着“彩虹”双拱桥。桥上左右二人执竿垂钓,桥下河水中数鱼游动,一叶扁舟荡漾河中,一个人正执网罩鱼。山间有猎犬追鹿,几只小鹿惊慌而逃;后者画中刻一勇士,头戴假面具,挥动双臂,与其右边横冲而来的野牛相搏斗,勇士身后又有一只猛虎偷袭扑来,勇士面临被野兽前后夹击的危险,却面无惧色,奋力搏斗——两者题材完全不同,一平静一惊险,一风景一场面,但在展开画面,吸引观者方面,都有着相似的魅力。前者看似描绘的是动态图景,但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派静谧之感;后者是完全的“动态场面”,但对于一个“决定性瞬间”的刻画,又使之具有了凝固时空的感觉。 四川画像砖: 洋溢生活气息的风俗小品 四川发现的画像砖多为汉代中晚期的作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它的形制、构图样式等虽然没有南阳画像砖丰富,但其在体现日常生活面貌、生产劳动场景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更能全面地体现汉代的庄园经济,凸显四川地区的地域特色,如四川特有的桑蚕、井盐、蜀锦等文化。 李晓松还告诉记者,如果谈及四川的画像砖,一定绕不过《井盐生产》。汉代的制盐业十分发达,是汉政府三大重要赋税收入之一,而巴蜀地区的井盐闻名全国。考古学家指出,四川盆地的井盐生产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看,目前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500年左右。画像显示,崇山峻岭中,近处一井架矗立,井中有高架,架分两层,每层站两人,正用力向上提拉盛满盐水的桶并将盐水注入盆中,然后经竹筒流入煮盐的缸里烧煮。 在艺术风格上,四川画像砖在风格上主题鲜明、线条简洁流畅,感情色彩丰富,极富有浪漫主义情调;而南阳汉画像砖则把古朴的艺术风格以及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十分到位。就总体艺术水平来论,四川应该说远高于南阳。例如《射猎农作》,画面上部是一池春水,野雁高飞;画面的下部,一群农人正在田地里忙碌。表明当时的四川工匠处理空间结构的能力较前人有了进展。整个画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洋溢着亲切的生活情趣,犹如一幅耐人寻味的抒情风俗小品。 徐州画像石: 神怪故事是主流 徐州画像艺术则是另一种风貌。徐州是中国汉画像艺术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该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 徐州境内多石山,用于雕刻画像石的石材坚硬,容易取得。而汉代的徐州又是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城市中有专门的铁官管理,有足够的能力制造出适合开凿山石的各类工具。东汉建立后,社会的稳定,农业经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向前发展,为大规模建造画像提供了经济基础。而由于地理位置、楚文化巫神思想的影响,徐州画像石神怪类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泗水捞鼎》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泗水捞鼎》的故事是:西周时期,象征国家政权的九个铜鼎,在公元前296年被秦昭襄王夺去。运经泗水,突然有一个鼎跃入水中,怎么都找不到了,只有八鼎运到了咸阳。秦灭六国后,该鼎曾经浮现出了水面。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的时候,行经泗水,派遣了千余人打捞此鼎,当鼎即将被拉上岸时,鼎内突然伸出一个神龙的头,咬断绳索,鼎又没于水底,还是不能打捞上来。画面描绘的是铜鼎即将到手,而绳索却被神龙咬断,铜鼎欲坠而未坠之一刹那。这本是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象的故事,但在西汉以后经过画像艺术的大量描绘,它也带上了为死者及其子孙共同祈福、祝愿的意义,同时也成为汉、魏晋时代一些墓葬中显现祈福、喜庆等信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与原有的涵义相去甚远了。 相关链接 汉代厚葬之风 催生画像艺术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用于砌墓室。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但皆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由于石刻画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画,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画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责编:王敏 打印收藏纠错 参与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点此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