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暗示是否恰当? 面对与日俱增的负面消息,美国为照顾盟国情绪,也曾对士兵的犯罪行为予以谴责,但实际制裁往往“跟不上趟”,“外紧内松”的态度反倒纵容了犯罪者的气焰。史学界估算,从1944年6月到战争结束,不到1年间,美军在法国犯下的强奸案约为3500起。由于很多案件没有目击证人,加上受害者羞于启齿,针对法国女性的性暴力只会比数字显示得更广泛。 对一些情节恶劣、公众影响力巨大的强奸案,美军的确进行了军法审判。问题在于,由于当时的美国军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种族歧视,站在被告席上的往往是非洲裔士兵。 一份日期标注为1944年10月的文件显示,152名美军官兵被控强奸罪,其中130名是黑人。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总共有29名士兵因类似暴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其中25人是黑人。事实上,在战区的强奸案中,非洲裔士兵根本没占到如此高的犯罪比例。换言之,他们只是作为挡箭牌被推到了前台,以暂时平息法国公众的怒火。 罗伯茨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美军并不严肃对待公共舆论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法国人经常公开交欢,自己这样做,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与此相关,媒体的战时报道发挥的作用值得玩味。当时,美国杂志不时刊登美国军人与法国女子热吻的照片,让很多年轻人想当然地认为,解放法国是一场“浪漫之旅”。 更有甚者,部分媒体为激励远征军官兵的士气,涉嫌对后者施以不恰当的暗示。譬如,影响力很大的《生活》杂志曾把前往法国作战形容为一场“性冒险”,称法国是一个“住着4000万享乐主义者的巨大妓院,那里的人每天饕餮美食、狂饮名酒、日夜交欢”。 战时,美国军方管理的《星条旗报》会定期刊登诸如“放下武器”等德文短语,以便士兵同敌人作战时使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报刊登的大量法文短语和作战没什么直接关系,包括“你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我未婚”、“你父母在家吗”、“想来根烟吗”等,都带有一望即知的“特殊含义”。士兵们从这样的报道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也就不言自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