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百年再回首:民初十年是错失的“白银时代”(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弱势政府 强势作为
    因断言“历史的终结”而闻名国际的美籍日裔政治学学者福山,近年来提出过一个“国家构建”理论。其理论出发点,是西方早在16~18世纪之间已先后完成的国家“构建”(structure),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大谈国家“建设”(building)。
    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同样分为“构建”和“建设”两段,问题是“构建”过程(也就是制宪过程)一直没做好,“建设”过程则相当短暂。以宋教仁案为转折,以袁世凯去世为标志,北洋政府虽然试图“建设”国家,采取的却是老办法、旧形式,缺乏相应的社会动员力和公信力,宪法又长时间未能底定,反而是自身的生存爆发了危机。
    中国的传统历史叙事,历来是“成王败寇”,但我个人认为,北洋政府虽以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败告终,我们却不妨再一次强调,它所管治的短短十数年,仍然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白银时代”。
    理由之一,已如前述,民初十年乃至整个北洋时期,尽管有袁世凯、张勋复辟之类的不和谐插曲,制宪仍是时代的主流和中心任务。当政者试图获得人民认同,确立中央政府权威,统一社会,向正常国家转变。这种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政治上的努力,在中华民国其他阶段,哪里可以见到?
    理由之二,北洋时期,尤其是袁世凯执政那几年,国家能力很弱,经济民生百废待举,中央财政却捉襟见肘,各地特别是南方革命政权截留了相当一部分税源,政府不得不接受苛刻条件举外债度日。但它依然竭力稳固外敌环伺的广袤边疆,破除英俄日列强对新疆、外蒙古、西藏及东北的觊觎企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做得真是非常不错。
    理由之三,尽管国力羸弱,对外关系却屡有进展,顾维钧等人贡献尤大,比如北洋修约即颇见成效。以前我们从“革命史观”出发,强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大意义,刻意忽视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修约”事宜的积极一面。北洋政府还决策参加一战并成为战胜国,提高了国际地位,虽然被迫与日本谈判“二十一条”历来为人诟病,但最终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仍然是经过艰苦的外交交涉的结果。
    理由之四,作为一个正常国家,对内追求法治,除了制宪尝试,还延续了晚清新政改革的积极因素,继承了晚清法学专家沈家本所主持(杨度亦曾参与)订立的刑律、民商法等,还新颁布了一系列涉及经济、贸易和工业方面的现代法律,大大有利于民初的经济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营企业获得较大成长空间,在当时现实条件下,国内工商业水平,可算有长足进步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民国经济“黄金十年”(1928~1937年),按时段算属于“国民党中国”,但这不能全归为国民党政权的功劳,很大程度上它是得益于北洋时期奠定的社会与法制基础。
    理由之五,北洋时期的解除党禁、民主选举、教育自主、言论开放、信仰自由等“国策”不容抹杀,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之速度与多元发展之程度,要远远高于日后。那时候,西装革履长衫马褂并行,中西古今融合交汇,相对来说,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知识分子及一般文化人地位较高的时期,催生了一批文化学术上的大师。
    制度转型 消弭“革命”
    我一直认为,百年以来,以政权管治模式论,有“三个半中国”:第一个是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它是一个“军绅政权”,不断尝试制宪,却又遭遇复辟和革命的两面夹击;第二个是国民党的中华民国,从形式上的股份制到一股独大的“党国”;第三个是共产党的人民共和国前30年,开始也是采取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协商合作制;至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临两岸政治博弈与对话的紧迫现实议题,一切仍在进行中。
    前面我们集中探讨了北洋时期的第一个“中国”。以“革命史观”为历史立论的学者,习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是因为立宪派革命精神不够。我认为恰恰相反,立宪派不是革命精神不够,他们压根儿就是“反革命”,因为宪法本身就是“反革命”的。
    近代中国转型,确实需要一场革命。清末的政治和社会到了溃败混乱的境地,辛亥革命正当其时,这跟西方各国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革命类似。但革命之后,必须通过确立宪法来终止革命,把这个“必要的魔鬼”降服,才不会有各种党派团体一轮又一轮地再以武力来抢夺政权。
    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转型、制度改革,可以把“革命”的威胁消除,如果通吃一切,把所有人的路都堵死了,不是逼着人造反吗?这时候的“革命”,就有其正当性了。哪个社会没有政治矛盾,没有经济利益之争?必须通过一套程序及相应的制度调整,作为一个减压阀来为各方利益谈判提供空间。清朝末年新政改革的迟缓,北洋政府后期制宪尝试的失利,无形中就是在培养革命军。所以梁启超说过:晚清政府是制造革命的最大兵工厂。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感叹的,武昌首义之后,地方上还是原来的老爷们在掌权,哪有什么革命新气象?他笔下反映的是小历史,固然是当年的真实写照,民国肇始时各地确实大都是立宪派当家做主。但这并非事情的全貌,只是阿Q这样的基层民众的认知。
    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毕竟有了“民国”、有了“共和”这个名分后,社会才会慢慢转变,逐渐累积,才能做到名实相符。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有《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寻找现代中国:穿越法政与历史的对谈》等多种专著面世,即将出版新作《中国制宪史1840—1949》。本文由本报记者谭洪安根据访谈记录整理,经作者审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