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论证会由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主持,课题组成员赵冬梅、高柯立、梁建国、方诚峰、古丽巍、梁建国、康鹏、李全德、姜勇等参加。论证会还邀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华瑞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作为评审专家。此外,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教授、纽约州立大学邓柏安(Anthony DeBlasi)教授、科研秘书吴世英出席了会议。 开题论证会由三部分组成:课题负责人阐述总体设计、项目成员介绍各子课题开展情况、校外专家及相关人员评议与讨论。 邓小南教授首先介绍了“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课题的研究缘起、内容、目标及开展情况。该项目立项于2011年10月,但早在2008年便开始酝酿,在与台湾、日本、欧美学界同仁的讨论中,内容逐步明确。本项目希望提供一个平台,创造宽松的空间,激活大家的想法,成为今后政治史研究再出发的基础。本项目的目标不仅仅是编一本论文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持续性的研究活力,培养中青年学者。邓教授也指出,目前子议题方向多元且进展程度不一,因此课题组成员应思考如何深化并形成共同的聚焦点。邓教授还介绍了项目在开题之前的开展情况。一方面,开设了“唐宋元中国与欧洲中世纪”课程,与海外学界尤其是欧洲中世纪研究者互动;另一方面,为广泛借鉴学界经验,分别请侯旭东、陆扬、赵世瑜教授作了关于秦汉、隋唐、明清政治史研究趋势的报告,并请到了陈苏镇、黄正建、杨念群三位评议者进行讨论对话。下一阶段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了解、讨论国内外对政治史研究的反思;二是课题组成员充实、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并开展定期的学术沙龙,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有活力的研究团队。 随后,课题组成员陈述了六个子课题的具体内容。子议题一:文书制度与宋代的政务运行,参加者有胡坤、张祎和刘江等。本议题以两宋文书制度为研究对象和观察视角,关注政治制度运作及日常政治秩序的形成与维系。胡坤从改官状、照牒、奏检等文书考察宋代的荐举改官制度。张祎着重梳理宋廷的诏令敕札等文书,观察宋代朝廷中枢日常的政务运行方式。刘江关注两宋“帖”的公文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希望进行长时段的探讨。子议题二:宋代的政治结构与政治体制,参加者有王化雨、周佳、方诚峰、古丽巍等。本课题特别关注宋代的中枢体制与君臣关系,将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宋代的君臣沟通与皇权运作,以听政活动为重点,即君主亲自主持的御前会议及各种形式的官员奏事活动。第二,两宋中枢体制变革,以三省制变化为重心。第三,北宋后期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联系。子课题三:地方政治秩序,参加者有赵冬梅、高柯立及梁建国等。具体而言,赵冬梅探讨在从隋至宋的长时段中探讨“选任集权背景下的地方性因素”;高柯立从宋代地方衙署题记分析宋代的地方政治论;梁建国则从宋代的“父老”群体研究宋代地方政治秩序的形成。子课题四:两宋都市空间与士人文化研究,参加者为梁建国等。本课题通过考察两宋都市空间中的士人文化活动,讨论士人社会的人际网络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生态,进而探讨两宋城市社会的转型与南北文化的交融。子课题五:宋政权与北族王朝的交往互动,参加者为康鹏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天下秩序:册封文书中的辽、宋、高丽关系,根据不同方面的记载,分析辽、宋、高丽三方在册封文书及其外交策略、礼仪方面的变化。其二、“汉人”名称的变化:从“赵人”到“契丹(乞大)”,希望从非汉语文献中“汉人”名称的变化来探讨北族王朝对于“汉人”认知的衍变过程。子议题六:宋徽宗时期的财政与军事问题,参加者为李全德、刘光临等。本课题注意徽宗朝财政、军事问题的复杂性,也关注士大夫的意识、徽宗如何理解自己的定位以及给舍、台谏的变化等。 两位校外专家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并分别对项目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华瑞教授认为,虽然当下宋代制度史研究成果突出,但这只是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方面,政治史本身还是基本处于描述性的阶段。他指出,本项目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处理好“通”与“专”的问题,注意课题的主旨;其次,关注点不能只限于上层君臣关系,应突破士大夫的话语强势;最后,某些子课题的深度有待提升。侯旭东教授则指出,各子课题应共同关心某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两宋国家形态的深入认识。具体而言,各个子课题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应把人、事纳入文书研究,如此才能揭示政务运行的实态;第二,要注意地方政治秩序形成过程中表达与实践之关系,并注意时段差异与地区差异;第三,注重礼仪活动,包括外交礼仪在政治中的作用。 校外专家评议之后,论证会参加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邓小南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她表示感谢两位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课题组将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互动,不断丰富原有设想,深化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