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2009.01-03)

一、 学术活动
    
(一) 对外学术交流
    1、2008年9月15-2009年1月15日 ,邓小南教授受邀到台湾成功大学访问、授课。
    2、2008年11月20-23日,邓小南教授参加美国哈佛大学CBDB研讨会。
    3、2009年3月28-29日,阎步克教授、邓小南教授、张帆教授主持“海峡两岸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阎步克教授做主题发言,并发表《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的规范化与个性化》报告,邓小南教授发表《从北大到成大:海峡两岸本科教学实践情况汇报》报告,张帆教授发表《从现行高中教材看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报告。
    4、2009年1月14日北京,李孝聪教授参加国家清史编委会典志组《城市志》审议会。
    5、2009年3月13--17日日本东京,李孝聪教授出席日本學術振興會基盤研究《東亞洲的城市史和環境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做主题演讲:“中国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考察研究”。
    6、2009年3月26--30日上海、杭州,李孝聪教授出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举办的“都市繁华:1500 年来东亚城市生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与宣读论文:“形制与意象--150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的传承与变换(Form and Image,Inheriting & Changing of the Urban Space in China Since 1500)”。
    7、2009年6月14--16日北京,李孝聪教授参加国家清史编委会图录组会议。
    8、2009年2月14日,李孝聪教授应来访的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副院长冯明珠之邀,审阅金沙江舆图。
    9、2009年2月24日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主持《中华舆图志》篇目及撰写方案研讨会;
    10、2009年1月,李孝聪教授应邀中国国家历史大地图集城市图出版清样审订。
    11、2009年1月16日,荣新江教授在上海参加“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二届七次会议。
    12、2009年1月24日,荣新江教授应邀参加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多民族的敦煌”讲演会,演讲“从聚落到乡里--敦煌等地胡人集团的社会变迁”。
    13、2009年2月2日-3月25日间,荣新江教授应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做“敦煌与丝绸之路”的系列讲座。
    14、2009年2月28日,荣新江教授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和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在港大讲演“新获吐鲁番岀土文献及其学术价值”。
    15、2009年3月7日,荣新江教授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讲演“粟特地区考古发现所见中国文化的影响”。
    16、2009年3月14-15日,荣新江教授应邀参加日本中央大学在东京举办的“东亚的都市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论文《隋唐长安的寺观与环境》。
    17、2009年3月24日,荣新江教授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城市文化沙龙”发表演讲,题目是“敦煌与丝绸之路”。
    18、2009年3月26-29日,荣新江教授 应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邀请,参加“都市繁华:1500年来的东亚都市生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髙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唐長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征意义》。
    (二)接待来访学者情况
    1、2009年3月10日,邓小南教授接待耶鲁大学历史系韩森教授。
    2、2009年3月27日-4月4日,邓小南教授接待台湾清华大学李贞德、成功大学刘静贞教授。
    (三)社会服务
    1、李孝聪教授与北京威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历史、历史地理与文化学术演讲会,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已经连续举办10次。2009年2月、6月各一次。
    2、2009年1月,李孝聪教授应《华夏地理》之邀,访谈中国历代运河,审阅运河分布图。
    3、2009年1月13日,李孝聪教授应民政部地名研究所邀请,评审吉林省白山市、黑龙江省爱辉市更改地名。
    4、2009年2月26日,李孝聪教授应美国Programme Director,Pitzer College in China之邀,讲授《北京城市地域结构启示录》。
    二、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1、陈苏镇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汉至明中叶政治文化与政治演进、制度变迁关系研究”。
    该项目的最终成果,获得北京市的出版资助三万元。成果将以《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已将该书列入今年出版计划,待教育部批准结项后,便可编辑出版。
    2、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中古时期的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
    该项目中期检查顺利结束,正在进行后续工作,准备2009年底结项。
    3、罗新副教授主持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之《晋書》已于3月中旬提交樣稿。
    4、朱凤瀚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周重要青铜器铭文综合研究”。
    本项目2008年度项目组成员共在各类期刊、集刊上发表论文12篇,包括在中国古文字学会第17次年会上提交的3篇(收入《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以及在《南开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上以“新出金文与西周史”专栏形式发表的一组4篇论文。
    5、刘浦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契丹文字与辽史、契丹史:跨学科的民族史研究”。
    2008年发表5篇论文:
    1、刘浦江《金中都“永安”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刘浦江《再谈“东丹国”国号问题》,《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3、刘凤翥、梁振晶《契丹小字《萧奋勿腻·图古辞墓志铭》考释》,《文史》2008年第1辑,中华书局,2008年2月。
    4、盖之庸、齐晓光、刘凤翥《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考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1期。
    5、万雄飞、韩世明、刘凤翥《契丹小字〈梁国王墓志铭〉考释》,《燕京学报》新25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6、荣新江教授继续做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基金项目“中古时期来华胡人墓志疏证”。
    7、荣新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三、会议、讲座综述
    
1、“海峡两岸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综述
    2009年3月28-29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发起和组织的“海峡两岸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分别来自内地14所高校和台湾4所高校,都是所在高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负责人或教学骨干,为了切实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教授们相聚一堂,共谋对策。本次会议采取分组报告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把议题相对集中的报告分为一组,以便于议题的集中和深入探讨。会议上有一些北大历史系本科生参与,以及不少研究生甚至外地的教师闻讯赶来旁听,整个会议始终充溢着热烈的相互请益和讨论气氛。
    3月28日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的主持人阎步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召集这次会议的缘起:内地和台湾的很多学者都感觉近20年各种学术研讨会应接不暇,但很少有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方面的,因此当邓小南教授提出这个创意和筹划后,很快得到了多位学者的响应。阎教授强调历史教学之美,在于各大学、各老师的参差多姿。我们研讨的目的不是统一认识,研讨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套路,而是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形成适合各学校和老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牛大勇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各位与会者的感谢和对此次会议的支持,并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情况。
    整个会议共分五组,虽然各组主要关注议题不同,但会议进行中逐步形成一些集中讨论点。第一点是关于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的讨论。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传统的亲切感,并使学生能从故事中得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感悟历史,神入历史。他认为善于继承传统的人,会成为优质的公民。阎步克教授提出既要使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史学研究训练,也要把前人积累的历史知识和认识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的态度产生有益的影响。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着点,所以对此的讨论贯穿了整个会议。虽然各个地方和学校的教学对象稍有差异,因而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但与会者一致肯定的是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在展示历史魅力、传承永恒价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崭新公民观等方面的独特和重要作用。
    第二点是教学方法和技巧问题。这也是本次会议最精彩和讨论最多之处。邓小南教授介绍了她针对北京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做的教学方法探索,“准专题”式讲授、组织讨论、学生汇报演出、问题与材料结合、课外辅导和谈心等经验介绍,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张元教授特别强调要考虑学生在想什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兴趣等问题,并通过现场“讲故事”把讨论引向了高潮,使大家对其课堂魅力有了切身体验。阎步克教授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他教学中个性化的一面。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和阎步克教授精美的ppt都赢得了学者们的赞叹。北京师范大学罗新慧教授以有趣的案例介绍了出土文献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特殊魅力,并介绍了该校利用参观考察、论文评奖等方式调动学生研究兴趣的努力。刘静贞教授将其教学思路设计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郑州大学安国楼教授介绍了教授《中国史学史》时通过让学生写自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和强化知识的努力。南京大学邹劲风教授结合其教学实践,介绍了她在中国古代史对外教学中如何选择书籍和知识点,以吸引国外学生兴趣的经验。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以《宋史·职官志》为例,介绍了中山大学历史系引导本科生阅读史料的实践,这种方式和具体操作过程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和讨论。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各显特色,但特色背后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即“视教学为恋爱”的极大热诚和情感投入,以及“要对得起学生”的强烈责任感。
    第三点是如何处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问题。阎步克教授指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能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研究,而高校历史系负有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有研究方法的启发。云南大学吴晓亮教授认为大学的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做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罗新慧教授介绍了她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做深入追踪和研究的案例。
    第四点是教学中如何处理价值判断、民族情感和事实判断,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史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特有优势等问题。阎步克教授谈到由于高中教学框架的影响,刚入校的大学生多数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为一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回应以“讲故事”为途径的教学方式是否含有价值选择时,张元教授强调他的价值选择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去感受历史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结合他实际教学实践表达了他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人文”概念的理解,强调多民族的教学对象使他更加注重从多元视角看待中国历史,而非仅从汉族主体视角。吴晓亮教授和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都从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出发,谈了自己处理民族情感和历史评价的方式。邓小南教授谈到历史教学应该渗透和传输人文精神,并且指出学者都会有其情感和立场,在涉及具体历史评价时,应该将其放回历史场景和过程中看待。
    第五点是关于构建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的问题。阎步克教授强调教学的规范化和个性化,规范化中就包括了对教学体系的设计。张海英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调整,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台湾大学阎鸿中教授和台湾师范大学林丽月教授分别介绍了其所在高校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通史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以及存在的问题。刘浦江教授对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作了介绍,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和肯定,但他也指出存在的热爱教学且教学水平高的教授人数过少等问题。
    第六点是中国古代史的教材问题。人民大学刘后滨教授谈到,现在高校古代史教学所用教材虽然已不止一种,但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觉得仍没有一本可以超越和取代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阎鸿中教授也谈到自己教学中对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和傅乐成先生《中国通史》的利用。四川大学粟品孝教授展示了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通识课所用的教材《中华文化》。吴晓亮教授谈了云南大学历史系所用张岂之先生《中国历史》内容多和实际课时少的矛盾。北京大学张帆教授则介绍了北京地区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并分析了各版本教材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七点是有关性别史和妇女史教学的问题。台湾清华大学李贞德教授介绍了妇女史在台湾兴起和活跃的历程,并以具体案列,讲述了她如何在解严后的台湾教授中国妇女史课程,指出从妇女史这一视角切入中国古代史的话,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和他们并非无关、并不陌生。武汉大学杨果教授则强调将性别视角引入中国古代史研究和教学能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并以科举为例作了说明,但同时也指出大陆高校在女性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困境和不足。台湾成功大学刘静贞教授通过对个体女性如杞梁妻和孟姜女进行分析的案例,展示了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书写和历史解读等问题。
    第八点是中国古代史作为通选通识课的问题。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介绍了他们推广《中华民族精神概论》成为全校公共课的经验。韩茂莉教授演示了她所开通识课“中国历史地理”的课件,并以典型例子说明了她如何吸引存在明显知识基础缺失的学生之兴趣。北京大学叶炜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通选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参考书选择的标准及其阅读情况。粟品孝教授通过丰富生动的课件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努力使《中华文化》课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通选通识课。北京大学刘浦江教授介绍了北大在探索的文科大部类通识课教学计划。浙江大学包伟民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的中国古代史通识课教育情况,也指出了通识课和专业课所讲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衔接不上的问题。多数与会学者都认为对中国古代史通识课应该更加重视,在师资投入上,应改变以前多由经验不足的教师上通识课的局面。
    第九点是关于高校中国古代史课时的讨论。不少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古代史课程课时有被压缩的倾向,这给中国古代史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包伟民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这方面的困境以及他们的努力,引起了与会者们对高校中国古代史究竟该安排多少课时、如何争取课时、在现有课时下如何有效安排教学等问题的热烈讨论与交锋。
    29日下午所有分组报告研讨结束后,张元教授和阎步克教授主持了圆桌讨论。张元教授回顾了台湾东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在历史教学方面曾经面临的困境和因应方式,并指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之后各位学者围绕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更充分的交流,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最后阎步克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虽然不少学者都提到了中国古代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困境,但这么多热爱教学并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提供了自己的优秀经验和应对方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相信每位与会者都会满载而归。
    会后,与会者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机会和平台,使更多学校和学者能够就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的现状和对策展开对话和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