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在《文史哲》2003年第6期发表文章:《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认为:社会形态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据此,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发展阶段。 马捷莎在《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刊文:《历史非决定论的四个认识误区》指出:历史非决定论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主要有:1、意识形态的偏见;2、对规律的诠释狭隘化;3、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绝对化;4、混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局限。 张妍妍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6期撰文《论新史学中的传统因素》说:新史学在近代举起了史界革命的大旗,它借鉴了西方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探其源流,新史学有着深层的传统经世思维根源,在后期出现了向传统的回归。新史学是传统的经世思维与西方先进理论学说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周云在《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刊载文章《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谈到:学衡派将人的活动视作历史的主要内容,人们“保生”、“乐生”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同时以此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对于历史诠释,学衡派反对运用现代的理论去比附历史,而是主张将历史事实放入历史环境中,做“了解之同情”。 许苏民在《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撰文《钱大昕:豪杰精神与政治伦理》提到:在史学研究领域,有两种“实事求是”:一种是以政治伦理的需要来决定对史实的取舍从违的所谓“实事求是”;另一种是以真实性为史学之生命和至高无上之原则的“实事求是”。中国史学要实现近代转型,就必须从前一种“实事求是”向后一种“实事求是”转变。 吕明灼在《文史哲》2003年第6期撰文:《孙思白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贡献》提到孙思白先生的贡献是:1、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贡献有:学科建设、理论创建和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2、对民国史研究的贡献有:创立编写民国史的指导思想和对军阀史的研究;3、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贡献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及转化研究、“五四”反封建主义斗争研究和对陈独秀的研究。 程民生在《文史哲》2003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北方役重问题研究》文章说: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长期以来是赋役并重,唐宋以来尤以劳役特别沉重为特色,而南方地区劳役相对较轻。这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地域分工。沉重的劳役严重影响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朱和双、李金莲在《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发表文章:《探寻逝去的生活方式:历史人类学散论》指出:历史人类学的出现是历史学家应对人类学挑战的结果。历史人类学主要用人类学的方法对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行重构,从而反思和确认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为探寻人类过去的生活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进而拓宽了当代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