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曾被判定为“伪书”而乏人问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出土文献新材料的发现,虽对该书成书过程及其价值定位仍存在学术分歧,但学界开始重视《孔子家语》的研究。 客观评判前人观点 鉴定《孔子家语》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案例,古代有学者就怀疑其真实性。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后,被判定为王肃伪造之书。70年代以来,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汉简、安徽省阜阳双古堆汉简、“上博简”等简帛古书中陆续发现与《孔子家语》有关的材料。这些新发现使得当下研究拥有了更为丰富可靠的材料,有利于客观分析前人研究得失。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崔富章一直致力于研究楚辞学、古典文献学,近年来开始对《孔子家语》展开研究。他告诉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化,他发现学术史上对该书评价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在正对清代学者戴震等人的观点展开梳理批评。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邬可晶向记者介绍了一些近年仍关注利用出土文献讨论《孔子家语》的文章,以及新出土文献中与《孔子家语》有关的材料。如在2015年9月出版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一组被命名为《儒家说丛》文献中,有一章可与《孔子家语·贤君》的有关内容对读。 追踪文献生成背景 《孔子家语》是近年学界对古书成书研究、伪书辨析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方法上有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崔富章批评分析了几位清代学者的方法,如范家相作《家语证伪》和孙志祖撰《家语疏证》时,但凡某典籍中发现有疑似《孔子家语》之文句,便认定为其来源之一。“只有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文献辨析入手,解体‘伪书论’,《孔子家语》的正能量才可能正常发挥,为儒学的现代转化,展示其独特价值。”崔富章说。 对于今后如何推进《孔子家语》研究,邬可晶认为,现在研究《孔子家语》,就其章节、文句与相关出土文献或传世古书作深入细致的比对,这是必要工作;但更为重要、也更加迫切的工作是,集中力量先为《孔子家语》整理出一部可靠的文本来。 邬可晶表示,《孔子家语》现存版本不少,彼此之间在文句方面有时存在较大的出入。如果在还没有很好地“定文本之是非”的情况下,就对《孔子家语》与其他文献的关系发表意见,是不妥当的。当然,要“定文本之是非”也决非易事,有些异文限于资料,甚至无法遽定。若能编纂一部广搜异本、汇集众说、按断得当的《孔子家语》集校集注本,将大大加快《孔子家语》的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