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继续向纵深发展,田野调查、发掘和相关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量考古学研究著述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繁荣。在这些已经出版的研究成果中,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化遗产等专业(以下简称考古文博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以下简称考古文博博士论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论文的选题、出版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十年多来的发展状况及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科发展动向。因此,对这些已经出版的论文进行调研,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对于指导今后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本文调研的目标,是对2000年以来提交并已经出版的考古文博博士论文的选题、培养单位及作者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的对象,是全国主要院校及考古机构(以下统称培养单位)的考古文博专业2000年以来提交并已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此外,为了了解每个领域、方向和专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版比例等情况,十多年来相关专业提交的所有考古文博博士论文均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考古学年鉴(2001-2009)》可以检索各培养单位从2000年至2008年考古文博博士论文的撰写情况。资料的短缺部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补充:首先是《中国知网》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次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博士论文)》,第三是各大学的官方网站。对于论文的出版情况,本文的方法是根据相关的博士研究生姓名及论文题目从读秀网站(http://edu.duxiu.com/)和百度搜索引擎(www.baidu.com)检索相关的出版信息。这样,我们既掌握了十多年来考古文博博士论文的选题情况,又了解到它们的出版情况。 从2000年至2011年,全国各培养单位考古文博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本文收集到283篇,其中52篇已经出版,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8.37%。 二 本文拟从研究方向、时间范畴、地域性、培养单位、丛书项目、作者情况等方面对2000年以来考古文博博士论文的选题、出版等相关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 研究方向 考古文博博士论文,主要包括三个研究领域: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研究。每个研究领域包括若干不同的研究方向:考古学包括传统考古学研究(以下简称传统研究)、科技考古、佛教考古、道教考古、美术考古、建筑考古、产业考古、水利考古、古文字学、考古学史和中外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以下简称中外关系)等研究方向,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学不再细分方向。每个方向又包含不同的专题。 各个研究方向的论文选题及出版情况见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传统研究方面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半数以上,出版数量超过已出版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二。科技考古、美术考古和佛教考古近年来也较受重视,有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出版。古文字学、产业考古则相对比较薄弱,出版论文很少。其他如文化遗产、中外关系、建筑考古、博物馆学、道教考古、考古学史和水利考古则更加薄弱,不仅投入研究的人数少得多,而且十年来未见这方面的学位论文出版。 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中,不同的研究方向之间存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传统研究依旧是考古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投入的力量最多,取得的成就也最大。科技考古在过去的十年中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美术考古、佛教考古和产业考古等方面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出版的数量也不多。至于其他的如古文字学、建筑考古、道教考古、水利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考古学史、中外关系等仍然属于冷门,涉足的人很少,成果十年来未见出版,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同一研究方向的不同专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如传统研究中,考古学文化综合研究为大宗,墓葬和青铜器的分析研究受到的关注较多,论文的出版数量也较多;城市、车马器、漆器、陶器、玉器等方面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论文出版也较少;其他如兵器、瓷器、服饰、祭祀遗址、石器、陶器、玉器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冷门,十年来未见有这些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再如科技考古方面,十年来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集中于人骨研究和青铜器研究方面,其他如环境考古、瓷器、动物、植物、音乐、玉器、玻璃器等方面的研究则无一出版,显示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时间范畴 上述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间范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横跨若干时间段,可称之为大跨度研究;另一类限于某一个时间段,可称为断代研究。后者又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宋元明清七个时间段。各时间段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见图二。 图二显示,在各个时间段的考古研究中,夏商周考古最受重视。十年来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近三分之一为夏商周考古研究。而在已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一时间段的研究也占了几乎一半的分量。其次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秦汉考古和魏晋南北朝考古,较多的博士学位论文选择这方面的选题,出版的论文数量也较多。大跨度研究虽然投入的人数较多,但是成就不甚理想,论文仅出版4篇。隋唐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五代宋元明清考古及其他则更显薄弱,不仅论文总数较少,而且成果的出版也少,甚至没有。 上述情况反映了论文选题在时间范畴方面的不均衡性。夏商周考古研究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新石器时代考古也继续取得发展。十多年来,中国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畜牧业起源研究等课题相继成为考古界的热点,国家和各考古机构、院校的重视,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巨大进展。汉唐及以后时期的考古研究以秦汉考古和魏晋南北朝考古为主,隋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及其他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选题为大跨度研究数量较多,但从出版的情况看,这方面的成就不太理想,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地域性 从地域性上讲,论文的选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全国性研究;一类是区域性研究,包括中原、西北、北方、东北、东部、东南、南方、西南八个地区的论述及跨区域研究,第三类是单个遗址的论述。总体上看,全国性的研究占一定比例,但主要以区域性的研究为主,此外还有少数是单个遗址的研究(表一)。然而具体说来,全国性的研究仍然多于任何一个区域的研究;而在各个区域中,论文提交和出版的情况也部不相同(表二)。 上述情况反映了论文选题上明显的研究的地域差别。全国性的论文数量及出版数量最多,显示出全国性的研究目前仍是学界的重点,普遍受到关注。在地域性的研究(单一遗址也归入其中)中,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研究比较充分,出版论文也较多,其他地区则显不够,显示出尚待进一步的发展的远大前景。 (四) 培养单位 各个培养单位由于各自特点的不同,其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和出版上也各具特色。有的单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很早,研究及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很多,出版的论文数量也较多。而其他的院校起步较晚,研究力量及师资情况相对稍弱,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较少,出版的论文数量也少,甚至没有。有的单位则以人类学研究等其他学科为特色,单纯考古文博方面选题的学位论文很少,因此出版的不多也在情理之中(见图三)。 图三显示,全国各培养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提交和出版数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培养单位在学科发展上的差距。此外,在选题方向和地域性上,除了传统研究和全国性研究普遍受到重视外,不同的考古机构和院校也各有特色。 从选题的方向上看,多数培养单位以传统研究为重点,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则较为重视科技考古。此外,吉林大学的科技考古、西北大学的文化遗产研究,北京大学的佛教考古、山东大学及中国社科院的美术考古也有较多的论文,出版情况也显示了与之相近的特色。 从选题的地域性看,中国社科院以全国性研究为主,此外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的研究也很受重视;北京大学的情况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似,另外,其北方地区考古也很有特色。吉林大学则以北方考古及东北考古为特色,此外西北地区、中原、全国性的研究也较多涉及。山东大学除了全国性的研究外,以山东附近的东部地区研究为其特色。郑州大学除了全国性的研究外,中原地区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复旦大学除了全国性研究外,南方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也受到关注。南京大学情况与复旦大学相同。四川大学则以西南和南方地区考古为主,全国性研究也占一定比例。 (五) 出版项目情况分析 目前已经出版的52篇考古文博博士论文,有不少是属于特定的丛书项目。据统计,被列入丛书项目的学位论文为40篇,占全部已出版论文的76.92%(表三)。 全国及各地策划的各种出版丛书项目,对于考古文博博士论文的出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极大地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继续推进这一方面的工作,为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的出版提供更好的组织及资金条件。 (六) 作者情况分析 根据目前的调研,出版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绝大多数在攻读学位以前有过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可称为在职生),只有少数为未有工作经历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可称为连读生)(图四)。 图四反映出,有过一定工作经历、具备一定研究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在职生,比没有工作经历和知识积累的连读生在论文的撰写及出版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另外,他们经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后,往往能在相关的领域有较大的突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注意两种生源的差异,一方面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重视在职生的招收和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连读生实践经验和积累的培育,使其尽快进入状态,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写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这同样能够推动考古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 通过以上对2000年以来考古文博专业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出版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考古学学科发展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如下特点。 第一,论文选题在研究方向上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各培养单位在科研项目配置侧重于传统研究。纵观全国各个培养单位的学科配置,大多是根据时代的早晚,设置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等传统的研究方向,集中了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多,而其他研究方向如科技考古、艺术考古等,则参加的科研人员很少,有的虽然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但实际上只有很少量的科研人员参与。这就造成了当前的各培养单位在学科配置上,传统研究独大的局面。目前,随着中国考古学逐渐向纵深发展,各种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的兴起,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第二,论文选题在地域性上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各培养单位在研究项目设置上的地域局限性。除了中国社科院等少数全国性的机构外,其他多为地区性的机构。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他们平常的考古勘探、发掘等项目多在其所在地及附近进行,因此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存在地域上的局限性,造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术研究也往往带有地域性的特点。反映在博士生论文的选题上,就是往往侧重于其所在地区及附近的研究。这种状况限制了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的视野,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各培养单位除了立足于本地区的工作之外,应该走出去,加大跨地区合作的力度,开展跨地区的研究,这样才能掌握地域性尽可能宽广的资料,扩大视野,培养全国性的科研人才。 第三,从十年来已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来看,在职生的论文的发表比例远远大于连读生。这种入学前的科研能力和毕业时的科研能力成正比的现象,说明当前考古文博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并不是十分成功,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总体说来不是太高。根据笔者的考虑,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育规模的扩大,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各培养单位的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比以前大为增加,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多名乃至十多名博士研究生的现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导师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完成。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多了,花费在具体每一个研究生上的精力不可避免地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到培养的质量,出现“广种薄收”的情况在所难免。因此,在今后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问题,限制博士研究生的招收规模,确保培养的质量。其次,课题制的存在,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目前,各培养单位普遍实行课题制,课题的多少与规模几乎成为衡量一个科研人员的唯一标准,相关的评比及晋升都以此作为依据。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博士研究生导师单纯追求课题项目,忽视研究生培养的现象。当前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大多都是各培养单位的骨干力量,有的甚至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手上的课题任务相当繁重。他们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课题项目上,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只能当成次要工作来完成。现在,有的博士研究生往往很长时间才能见到导师一次,聆听其教诲和指导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此一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怎能保持。最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审批权限的下放,影响了导师的质量,造成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1995年以前,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权限集中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手中,全国集中统一批准。这种方法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讲,对于选拔最优秀的科研人员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根本上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行之有效的。1995年以后,我国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审批权限下放,由各单位自选审批,2010年以后,更进一步授权58所院校自行审批博士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大量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条件和标准要求的降低。有的单位已经出现了教授基本全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泛滥现象,客观上导致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到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降低。这种情况,应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以上是关于2000年以来全国考古文博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出版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是图书馆和网络,未到相关培养单位一一核实,疏漏之处恐难避免,相关结论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