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一门学问,电影是一门艺术。 现在大众考古学悄然兴起,急切向着公众靠拢;而关于考古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其势也如河水破堤那样。 自电影出现之初,一些所谓的“古董”就开始在电影尤其是恐怖电影里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鬼怪”这一特殊的群体的存在,使得与他们相关的一些事物有了灵性,于是,瓷瓶、玉佩就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更加精彩的就是中国的僵尸,在电影艺术家或者是剧作家的眼睛里铺天盖地是挖不完的古墓,是数不清的珍宝,是永不腐烂的肉身。 许久前,《东陵大盗》中李翰祥把军阀孙殿英盗取慈禧寝陵的故事搬上了银幕;《陆小凤》找寻楼兰古城,洪金宝、林正英打造的一系列的香港的僵尸电影,也有考古的影子――如果真有那么多古城、古尸那样好的保存下来的话。 前些年,在王刚主演的《玉碎》,郭达主演的《举起手来》,使“国宝”的概念深入人心;而大家比较清楚的可能还记得,在郭冬临演的《家和万事兴》中的那个底部印有为“汉代制造”的碗:“这碗什么年代的呀?”-“汉代的,你看这碗底下写着呢-‘汉代’”。 …… 似乎太多了,印象中有不少,情节大致是:外国人到中国夺宝,中国仁人志士奋起捍卫;考古寻宝找回僵尸,祸起不断,终归消怨;武侠人士陷入古墓,终得秘籍扬名等等…… 近年,无论是成龙的《神话》(之前成龙拍的《飞鹰计划》里面已经有了考古的影子);还是风靡一时的《鬼吹灯》(包括小说,我不知道其出品年代是否比《神话》早,我直觉告诉我它是受《神话》的影响创作的);以及最近古天乐、任达华演的《铁三角》,都在作古物的文章,作考古家的文章,作考古的文章。于是,大众的眼中的考古学开始普及了,影响也是蛮大的,提及学习考古的学生也好,老师也好,人们眼中的就是一个掘墓者(希望不是贬义,因为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也是掘墓人,是资产阶级的。),优雅点的就是摸金校尉,至于把考古学家印象成像《神话》中成龙大哥那样的巨富的现象到现在还未曾发生过;于是走到外面提及考古,人们不再把你当成是火星来的了,不过都把你当成“《鉴宝》专家”…… 当然,国外的电影似乎也不少,像《盗墓迷城》,《夺宝奇兵》,《卢浮魅影》……这样的电影似乎很多。 艺术终究是艺术,于是当我在很好的女朋友的启示下试着去看《鬼吹灯》(小说)的时候,作为一名考古人,实在是读不下去,耐着头皮看了30章,览下所剩,后面竟还有200余章,真惊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也不免为里面对考古的一些扭曲暗暗作痛。罢了,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放弃;当然写书不是写给考古人看的,是写给大众看的,它有它的市场和价值,于是竟连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游戏都出来了。 当然,作为向大众推介考古,其实电影电视艺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像《考古中国》、像《探索与发现》,但是像这样的片子,现在实在不多。 其实有种病挺痛心:现在大众从一个变形的镜子里面看到的考古,是几代人用电影电视艺术塑造的考古:一种猎奇、一种寻宝,一种神话、一种虚幻,它穿着五彩外衣。让它以真面示人,让那些盆盆罐罐、朽泥烂土的价值真正被了解,可能又需要另外几代人来完成,可能任务会落在考古学家头上,他们会告诉大家考古的真实:一种艰辛、一种科学,一种研究、一种推测,它就在我们周围。 写这些只言片语的目的没有其他,更毫无贬低这类艺术作品的意思。其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想集思广益,大家把自己知道的有考古情缘的电影电视补充下;其二,想说明下,电影是一门艺术,考古不像电影中描述的。现在考古领域正在兴起所谓的“公众考古学”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还考古其真面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