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 科技考古学的出现,本身就是考古学同其他学科结合的结果,其研究方法和手段非考古学所专用,因而在现阶段有些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如脂肪酸分析法,由于研究所需现存物种的数据难以且不可能收集齐全,那些已消失的物种更难以收集,但缺少这些数据就很难进行对比和研究;温度和环境的变化对脂肪酸变质有影响;炊食具调理过许多材料,有时单靠脂肪酸和固醇的分析还难以区分物种;土壤中混入绿肥、鱼骨粉等肥料和其他动植物遗体的脂肪时,亦难以区分物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将脂肪酸分析法、DNA分析法和免疫学的氧抗体法并用进行综合研究,有较好收效[10]。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具备系统遥感获取与处理分析能力,若能与GIS和全球定位结合研究则效果更佳[11]。 对考古遗存的定性、定量分析,于科技考古学研究十分必要,此则需要广泛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除对各种实物进行数理统计、量性分析、演绎推理外,还可以建立考古学数据库、考古文献目录库、考古学电子工具书,进行文物聚类分析和文化脉络综合研究。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也很适合以这样的方法实施完成。 4.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 以目前的情况看,即使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学者,人数并不多,而且基本上集中于一个固定的圈子。其大都以化学等理工科专业为特长,人文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些甚至只是以考古材料来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并未树立起为考古学需要而研究的理念与目标。经过考古学专业训练的学者,自然科学的知识则比较欠缺,有些学者甚至对科技手段的引入存在一定疑虑。因此,科技考古学的学者队伍与考古学发展的态势尚存在相当的差距,如何拉近这一距离,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对待。当然,已经有不少自然科学和考古学的专业人员越来越走进对方的领域,说明科技考古学的队伍正在扩大。 现有状况也给如何培养适合科技考古学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科技考古学研究的人才,不仅要他们掌握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较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加入,有望促进科技考古学学科的发展。 诚然,科技考古学的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以上所提及的几点,仅是我们认为现阶段亟待努力的方面。 注释: ① 严文明先生在《农业考古与现代考古学》(载《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中指出,近代考古学是以田野工作为基础并以研究考古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考古学的标志有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② 参见王昌燧:《国际科技考古研究的现状与动向》(环境遥感考古专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李士、秦广雍在《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891年)中说:它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各类历史遗物进行测量、分析和鉴定,从而将考古学的研究推向严格的定量化,为研究古代文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以弥补传统考古学方法的不足。 ③ 许多学者已经对均变论的局限以及对地质学的阻碍作用进行了分析,诸如王建华在《板块学说与均变论》(《福建地理》第11卷第1期)、何起祥在《地球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展望》(《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3卷第3期)等文章都有论及。 【参考文献】 [1] 陈铁梅。我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回顾[N].中国文物报,1999-11-17(3)。 [2] 苏秉琦。科技考古论丛--全国第二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序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 [3] 丁品。科技考古,一个不应被遗忘的领域[N].中国文物报,1998-09-16第2版。 [4] 张忠培。浅谈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M].科学出版社,1999. [5]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J].文物,1997,(11)。 [6] 夏鼐,王仲殊。考古学[A].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7] 李科威。考古类型学的进化观与文化动力学问题[J].东南文化,1992,(2)。 [8] 马修·约翰逊。考古学理论导论[M].魏峻,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 [9] 俞伟超,张爱冰。考古学新理解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1992,(6)。 [10] 俞伟超。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在“现代科技考古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物,1999,(5)。 [11] 郭华东。遥感知识创新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1999,(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