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司马光的用人观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解放军报》 匡吉 参加讨论

唐朝有个宰相叫崔甫,他当宰相不到200天,就选了800名官员。唐德宗[注: 唐德宗李适,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问他:有人说你用的人多沾亲带故,为什么?崔答道:臣为陛下选用百官,不敢不认真负责;如果是我从来不认识的人,我怎能看他的德才来选用呢?唐德宗认为有道理。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这件事时,提出异议:“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据此表明自己的用人主张,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唯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其二,“举之以众,取之以公。”其三,“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
    司马光不愧是古代大政治家,他在用人上提出的观点确实高明。司马光的用人观,从他写完《资治通鉴》算起,距今已近千年,现在看来,不但切中古时的用人之弊,就是放在当今也不过时。甚至可以说,与我们现行的干部政策“不谋而合”。
    学史可以明智,借古不妨论今。在干部选用上,我们究竟该有多宽的视野、多高的境界、多大的气魄呢?重温一下司马光的用人观,或许能受到启发。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这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有时也会有交叉,或者所用亲故有贤能,或者所用贤能有亲故。司马光的观点非常鲜明。在他看来,用人只看“贤”与“不贤”,不看“亲”与“不亲”。因为亲故而用“不贤”,势必造成不公;但因为亲故而不用“贤”,同样有失公道。
    现在有些领导选用干部,与古代崔甫的做法一样,名义上是选贤用能,美其名曰出于“放心”“好用”的考虑,却把选用范围局限在“身边人”“自己人”这样的圈子里。即便用的人不差,也有很大弊端。除了像司马光指责的那样,将非亲非故的人才埋没外,还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趋炎附势、托亲拉故的多起来,而埋头苦干的越来越少。
    对于这个问题,封建时代的司马光提出一个非常民主的办法,那就是“举之以众,取之以公”。意思是,推举时凭威望口碑,使用时出以公心。其实,这与我们提倡的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公道用人是一个道理。那为什么还会出现选人失察、用人失误呢?问题就在于,“众”的范围不大,“公”的程度不够。
    选人用人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但并非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一方面,领导干部个人眼光毕竟有限,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选人,就不能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用人,是代表组织行使职权,为的是党的事业。所以,用人,绝不能出于私心、为了私利。
    领导干部选人视野宽不宽,取决于能不能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虽然自己对选用对象了解不够,但只要大家认为是人才,就不妨选进来、用起来。不过,选用完了,还不能一选了之,一用了事。选准用好固然不易,但“能上不能下”也是用人上的一个难题。司马光提出“有功则进之,无功则退”,很值得借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样,才会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让我党干部队伍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放心地选,大胆地用,选用不妥不要紧,因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为事业用人才。这是何等的境界和气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