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 欧阳雪梅 参加讨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这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国内新情况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对从毛泽东以来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探索文化建设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毛泽东不仅率领中国共产党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突破了中国“三千年之未有变局”,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文化的振兴有了现实的可能,而且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开创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此进行回顾总结,无疑对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积极意义。
    一、毛泽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探索中国的新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1927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毛泽东把办农民学校普及教育的“文化运动”作为考察农民协会作的十四件大事之一。1933年8月在江西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演说中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1]在中央苏区作调查,长冈乡的文化运动、才溪乡的文化教育都是他重点调查的对象,“要求每个乡苏维埃都要学习长冈乡的文化教育工作”[2],乡里的消灭文盲协会、识字运动委员会、俱乐部等群众团体,是乡苏维埃注意和帮助的对象[3]。1934年1月,他对苏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作过这样的概括: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4]1940年1月,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地勾画了中国共产党将要建立的新中国的蓝图,全文15个部分,专谈文化问题的就有6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5]在这里,毛泽东将“新文化”与新政治、新经济并列,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新社会、新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精辟地阐明了文化建设在“新社会、新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还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出发肯定了文化的独特价值:“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我们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这个基本观点。”[6]他认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三大基本结构,三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这就将文化的地位构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牢固基础之上。
    毛泽东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文化的地位作用,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诸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7];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我们首先要依靠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8]他在1944年3月22日发表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明确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9]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他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0]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的道路。”[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中,毛泽东主张有一个“科学文化现代化”[12]。这说明,从革命到建设,毛泽东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作用,总是把文化建设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文化问题始终是毛泽东构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确了中国新文化的指导思想
    
文化的先进性在于它的功能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这种功能是通过把观念的文化变成实践的文化来实现的。毛泽东说:“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3]当然,先进的文化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地产生,也不可能被人民群众自发地掌握,所以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群众来争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阵地,成为社会前进的物质力量。让人们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环。
    毛泽东在“五四”时期感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后,就创办《湘江评论》杂志、文化书社,着力于传播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以解湖南人“脑子饥荒”。在其后的革命生涯中,他更是明确认识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努力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指导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属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并且,“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因此,“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14]这就阐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个胜利,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成为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15]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因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6]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毛泽东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17]是把它“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18]的理论与方法。“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9]。
    毛泽东将之推行和落实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各路文化大军“会师”,知识分子的多数是带着旧有时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刻痕投入到新社会的。为此,毛泽东通过领导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的批判引申出来的对胡适派思想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五个步骤,对五四以来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文化思潮进行清算,促成新的文化整合,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历史观、哲学观和文艺观。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由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工具理性,作为分析社会的客观的方法论,在文化学术领域得到普及,阶级、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唯心论、自然辩证法等基本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化学术之中,人文学科研究和学校教育的内容,文学艺术创作的主题选择和人物塑造,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用语等等。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现了对中国社会意识的整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信仰。这些变化,使此前提出和包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在新中国成为了现实,成为了普遍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实践,[20]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兴起。
    三、明确了新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中国新文化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属性,毛泽东最先关注的是文化的民族性。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向全党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任务;呼吁“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1]在1939年写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他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四大发明等等,“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22]从陈胜、吴广起义到辛亥革命,多少志士仁人为着自由和真理而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毛泽东重视文化的民族特征,肯定民族文化、文化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形式,与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抗战大背景有关。从文化救亡的角度,高扬民族旗帜,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的特征作出明确界定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国内文化思想界不同流派有价值的思想养料,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五四”以来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提出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国人进行民族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光明而正确的方向”。[23]
    所谓民族性,就是尊重文化的继承性规律,以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主体,同时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毛泽东说:“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带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格,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加民族凝聚力。同时,“中国应当广泛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前提是必须和中国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的形式。”“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24]毛泽东不仅批判了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全盘西化派”,而且批判了党内存在的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坚持这个观点。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25]中国的新文化不是“自闭于幽谷”的旧文化,而是在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全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厚底蕴和广泛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资源基础上,开放的、创新的民族新文化。
    所谓科学性,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26]科学的文化,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的思想文化。
    所谓文化的大众化,“即是民主的。它应当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毛泽东提出的“文化的大众化”,是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新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首先,文化的源泉是人民大众。毛泽东指出,“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其次,要实现文化和人民大众的结合,使新文化变成人民大众的有力精神武器。“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的文化人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为了方便工农劳苦民众掌握文化,“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27]所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就是要具有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