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科学源出哲学——熊十力论科学何以可能(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程志华 参加讨论

    

关于“时空”。熊十力认为,“时空”并不是先验的“直观形式”,而是“量智”基于经验所起现的。他说:“空间时间的相,是由人心执定有外在的境才有的。因为执定有外境,就于一一的境觉得有分布相,如东西等方、远近等距离。这种分布相,就叫做空间相。同时,于一一境也觉得有延续相,如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延续相,就叫做时间相。所以空相和时相,都缘在日常经验里,执有外境而始现的,并非不待经验的。”[28]因此,“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宇宙存在的形式。……所以,有了物质的观念,即有空时的观念与之俱起”[29]。具体来讲,熊十力的时空观包含五个方面:其一,“时空”只存在于现象界,在本体界中“感识冥证境物,无分别故,不起物相及空时相”[30]。其二,“时空”是主观的。尽管时空观念来自于客观事物,但它“只是自心所构之概念”[31];它不是客观的“实有”,而只是物之“存在的形式”。其三,“时空”亦有客观的依据:“空相”的依据是物的“扩展相”,即广延性;“时相”的依据是物的“延续相”,即绵延性。[32]其四,“时空”具有独立性。时空范畴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普遍观念,应用于感性材料。其五,“时空”具有相对性,因为物体的时空序列是相对的。关于“时空”范畴,熊十力说:“我以为空相和时相,若克就物言,只是物的存在的形式。我们假设物是有的,即是存在的。如此,则凡物定有扩展相,否则此物根本不存在。由扩展相故,方乃说物是存在的。亦复由扩展相故,即显上下四方等空相。故知空间非实有,只是物的存在的形式。又凡物定有延续相,若延续义不成者,即此物根本不存在。由延续相故,方乃说物是存在的。亦复由延续相故,即显过现未等时相。故知时间非实有,只是物的存在的形式。”[33]
    关于“有无”。熊十力认为,“有无”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他说:“物各有其所有,即各无其所无。”[34]说一物为“有”,是指该物具有某种“相用”:所谓“相”,指事物的“形相”,包括“自相”与“共相”;任何事物都是“自相”与“共相”的统一。所谓“用”,即事物所具有的作用与功用。因此,对“相用”的肯定即是对具体事物之为“有”的肯定。然而,在肯定事物之为“有”的同时,亦肯定了事物之为“无”。即,该物作为一个特定的存在,它是区别于其他物的存在。熊十力说:“既具有如是相用,同时不更具他相用。物各有其所有,即各无其所无(其所本无者,即不复能有之。故云无其所无。)。”[35]也就是说,界定一物为该物时,同时否定其为他物;此乃“有无”范畴的根本含义。在熊十力,事物是“复杂而散殊”的,“有无”范畴肯定了事物之为具体存在;若无“有无”范畴,事物便不能作为具体存在,当然也就不能有关于物的知识。例如,地球是椭圆形的,这是地球的“有性”;同时,它意味着地球不是“方形的”,这是地球的“无性”;由此“有性”与“无性”之相对,才能进而探求关于地球的知识。因此,他说:“凡物各能任持其有和无。……因此,质测之术得所依据,科学知识乃有可能。故次空时,特谈有无。如果物上不具有无二范畴,即吾人可随意说有说无,科学知识不能成立。”[36]
    关于“数量”。在熊十力,首先“时空”确认物在“时空”关系中,然后“有无”范畴确定物之存在,进而由“数量”确定物的规定性。“数量”范畴是物与物之间既相差别又相关联的关系:互相差别是指时空中的事物是可区分的;互相关联是指时空中的事物又是有关系的。在他看来,没有“差别”,无所谓“数量”;没有“关联”,也无所谓“数量”。或者说,是“差别”与“关联”共同构成了具体事物,故所谓“数量”就是“于差别中有综合”。熊十力说:“但欲略明一切物何以具有数量,关于此一问题,我的解答就是一切物互相差别而又互相关联,因此才有数量。没有差别,固无数量可言。假如只是差别,完全没有关联,亦无所谓数量。须知,数量的意义,就是于差别中有综合,而综合却是与关联相对应的。”[37]具体来讲,事物由一个个独立部分构成,部分与部分的连续综合形成为整体;整体即是一个由“差别”和“关联”共同作用形成的“数量”。在熊十力看来,“数量”范畴在知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驭繁以简”,因为它把复杂事物“数量化”了。但是,对“数量”不可过于相信,因为这个范畴并不揭示事物之本质。他说:“把一切数量化,才能驭繁以简。然若过于信任此种简单,却恐未能透入物的内蕴。”[38]
    关于“同异”。熊十力认为,“同异”所揭示的是事物“自相”和“共相”关系。关于这对范畴,他不赞同古代印度胜论派的观点,也不赞同因明诸论的观点。胜论派认为,“同异”是“实法”,即离事物独立存在,故它乃一切物“成同”、“成异”的根据。与此有别,因明诸论则把“同异”看成是依事物而立之“假法”。在熊十力,其一,“同异”是事物所具有的法则,它不能离事物独立实在。事物是多样的、互有差异的,每一事物各有“自相”;万物又可以归类,物与物之间又具有“共相”。他说:“夫万物繁然,一一自相,莫不互异。但举共相,又莫不齐同。然自共相,亦由互相观待,现差别故。由斯同异,因物付物。”[39]质言之,每个事物都是“自相”与“共相”的统一体。其二,“自相”与“共相”是相对而言的,其区别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即,“共相”不是固定不变的,物与物之间的同异是变动不居的。熊十力说:“同异,依自、共相显。自共相又随其所观待如何而为推移。故自共相不固定,同异亦非死法。”[40]总之,在熊十力看来,既没有无“自相”的“独立共相”,也没有与“共相”无关的“自相”;二者是“相反”又“相成”的。他说:“一切事物,无有异性,则莫由予以解析。无有同性,则莫由致其综会。”[41]
    关于“因果”。熊十力认为,佛教虽有诸多关于“因果”之论,但无论是“种子说”,还是“增上缘”,均为不当之论。在他看来,“因果”乃是指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存”乃一种“切近”关系。他说:“由是义故,吾人欲说明某一事物之因,不过从其最切近的关系,明其相互间之律则而已。”[42]然而,所谓“切近”并非指时间上的相近,而是指逻辑上的紧密性与作用上的重要性。具体来讲,“切近”是“不一而相近”义:所谓“不一”,是指原因与结果是不同的;所谓“相近”,指二者“涵有变化之可能”[43]。质言之,一个方面,“因果”范畴依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而有,即“因果”关系有客观的基础;另一个方面,“因果”关系随事物变化而变化,不存在由此及彼的机械因果关系。他说:“吾言因果,只从关系上说。设如一旦事物的关系有变更,即不能说有某因决定造生某果,将无往而不然。这种主张,是吾之因果说所不容允许的。然吾并非不许有因果,只是不许有固定的因果而已。”[44]在熊十力,“因果”范畴是科学之所以可能的重要根据,这一点与宗教是相同的。他说:“宗教的解释事物,大抵归于神的创造,这个即果求因的观念便是科学思想的发端。”[45]关于“因果”范畴,熊十力还说:“一切事物,皆相依故有。以此待彼故,说彼为此因;彼亦待此或余法故,亦应说此或余法与彼作因。准此而谈,因果只就事物之互相关系而假立。每一事物在其极复杂的或无穷的关系之中,必有其相依最切近者。以故,吾人欲甄明某一事物之因,唯取其所依最切近的事物,假说为因。”[46]
    在熊十力看来,这五对范畴对科学之可能所起的作用是一种递进关系,故其是有先后顺序的:“时空”肯定了宇宙的客观实在性,“有无”肯定了具体事物的存在,“数量”揭示了事物量的规定性,“同异”揭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因果”揭示的则是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显而易见,这五对范畴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基则”;而由于这些“基则”的存在,科学对“万变之迹”的“观测”便成为可能。[47]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熊十力,“范畴”只能用于现象界,而不能用于本体界;本体只能“证会”,而不落“言诠”,即无范畴可言。[48]不过,作为“权宜”之计,一些范畴仍可“假设”来“言诠”本体。他说:“由权宜施设故,即依本体之流行假设言诠,亦得有范畴可说。但此中谈范畴,或只得三项目,空时和因果于本体上决不可说有的。”[49]所可以谈的“三项目”为“数量”、“同异”和“有无”,而“时空”和“因果”是断不可言说本体的:就“数量”言,“一”可以表示绝对本体;“同异”可以表示本体流行的“翕与辟”;“有无”可以表示绝对、真实本体的存在。在此意义下,尽管范畴保证了科学的可能,但它本身并非“实法”,而只是“假法”。熊十力说:“(假法者……是一切事物上所具有的规律,非离事物而别为独立实在的东西故……)假法,即相当于范畴。”[50]
    综上所述,在熊十力,由讨论“量智”证成了认知主体,由讨论“俗谛”“施设”了客观存在的现象界。这两个方面形成为主客二分的格局,而这种格局是科学之可能主客两个方面的条件。进而,他通过对“范畴”的讨论为形成知识提供了认知形式。更重要的是,“范畴”因“兼属主客”而将主客二分“联结”起来。至此,按照其前述科学之可能的三个条件,熊十力实现了对于科学之可能的证成。在熊十力,这一证成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意义。就普遍意义来讲,它意味着任何民族都可依此而发展科学。就特殊意义来讲,它意味着:尽管中国历史上没有发展出科学,但依着上述论证,中华民族完全有发展出科学的哲学依据。当然,这特殊意义是熊十力所强调的重点,也是其真正的用心所在。
    【参考文献】
    [1][12][13][15][18][19][2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6][48][49][50]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10;730;50;86;41-42;276;297-298;309;328;325;325;48;117;313;314;313-315;310-311;315;315;326;315;315-316;316;317;318;320;323;321;319;329;329;316.
    [2][4][8][10][23][45]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59; 490;490;191;490;504.
    [3][21]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24;337.
    [6][7][9]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2001:237;245;238.
    [5][11][16][17][22][47]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33-134;133-134;133-134;134;141;208.
    [14]熊十力全集:第二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