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欧洲历史的塑造》评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 田汝英 参加讨论

    

麦克尼尔认为,“经得起较量的文化模式,通常都出现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接触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地方,人们有较多的选择,也尽可能选择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化模式。这类地方是由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相互作用而成。……于是,核心地点开始形成了。……其结果创造了高超的技术聚落,而这些技术聚落就构成了早期的文明中心。如以技术聚落为文明中心,则文明中心的周围地区不妨称之为‘蛮化’(barbarian)地带。当文明中心出现后,文明中心与蛮化地带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不断地进行。……这样相互影响的结果,文明中心的特质外流至中心四周的蛮化地区,再由蛮化地带流入更远的地方。”[22]这就是麦克尼尔的“文明扩散论”。他还提出,由于经历过重大变革的社会更容易接受新发明,“结果,成功的新发明都集中在某一特殊时期和某一特殊地区。这种特殊地区,我称之为‘大都会中心’。……这些新发明从诞生地‘大都会中心’(metropolitan center)(如山峰)以不同的倾斜度,向四面八方下降到不同的蛮化地区(如谷地),……在该社会中,我们几乎看不见对大都会中心文明的抵抗力,即使有,恐怕也非常的薄弱。”此即文明在扩散过程中所遵循的“文化斜坡”(cultural slope)规则。麦克尼尔承认,“文化斜坡”只是一种比喻,近代同一时空下可能存在多种“文化斜坡”,因此,它更适用于“交通尚未发达、传布极为迟缓、对新发明的抗拒性颇为强烈的早期”[23]。有学者指出,麦克尼尔“同时又是个‘文明单中心论’者,意思是说,文明从单中心开始,也以单中心演进”[24]。正如麦克尼尔认为世界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并向周围传播一样,他认为公元1500年之前,欧洲文化上的‘大都会中心’在地中海地区,具体而言,先是雅典,然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推移到罗马,然后是拜占庭,最后转移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文明以这些‘大都会中心’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影响到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民族。1500年之后,大西洋地区兴起,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那么,影响历史发展和文明扩散的具体的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了麦克尼尔的另一重要观点:强调农业、商业、航海和游牧生活中技术及技术传播的重要作用。麦克尼尔认为,公元1500年之前西欧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上犁的使用,地中海地带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保持到公元900年。大西洋地带的人使用板犁,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地中海地带在航海技术上的优势一直保持到1500年,之后大西洋地带赶上并超过了前者。这也是作者独特的历史分期--把公元900年和1500年作为欧洲历史分期的界标的依据。[25]商业贸易更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在这方面,作者特别突出了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的地位。第四章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它们的活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拜占庭帝国允许威尼斯人船只进出黑海,“甚至远航至黑海东北部亚速海(sea of Azov)的顿河河口一带。这意味着威尼斯人的商业腹地大大地扩张了”[26]。“在一三00年后不久,几乎整个欧洲(以及部分亚洲)都连接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密集商业网内。在这个商业网内的意大利商人、银行家、船只,以及蒙古的贸易及纳贡制度,是重要的运作因素;……同时在十四世纪,西北欧也纳入了忙碌的意大利人的商业网。英国的畜羊场、西班牙的牧羊者、法兰德斯的纺织工,都成为意大利制造业的原理供应者。”[27]意大利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了先机,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2-16世纪,意大利始终是欧洲的文化核心地带。而匈奴等游牧民族能够屡屡进犯欧洲,横扫东欧,也得益于马镫的发明和伊朗人培育的一种更高大的马匹。[28]
    最后,和麦克尼尔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强调欧洲整体的交往和联系及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但对各国自身内部的发展的描述份量较轻,“也许是考虑到前人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缘故, 他们对这一方面的关注显然不够,因此在分析跨文化互动对各个社会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时就显得缺乏深度”[29]。当然,这并非麦克尼尔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球史学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球史学者承认, 目前全球史学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它不太关注表面上连续发展的个体社会的历史经历和内部组织形式”。[30]
    总的来看,本书充分体现了全球史的史学范式,无愧为全球史的重要著作之一。
    [1]如《西方文明史纲》(1949)、《美国、英国和俄国: 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 (1953)、《西方的兴起: 人类社群史》(1963)、《欧洲的草原边境, 1500--1800》(1964)、《世界史》(1967)、《威尼斯: 欧洲的枢纽, 1081--1797》(1974)、《瘟疫与人: 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1976)、《人类环境: 生态和历史的视角》(1980)、《人类之网:世界史鸟瞰》(2003,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
    [2] 刘景辉:《论历史教育的时代意义:由〈西方的兴起〉谈起》,本文为该书旧版译序。《欧洲历史的塑造》,第20页。
    [3] 同上。
    [4]《欧洲史新论》是《欧洲历史的塑造》的旧译本书名,两个中文版皆由台湾学者刘景辉翻译,详见本书新版译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10页。
    [5] 王晋新:《扬弃、探求与超越--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及成就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6] 作者序,《欧洲历史的塑造》,第44页。
    [7]《欧洲历史的塑造》,第94页。
    [8] 详见《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35页。
    [9]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38页。
    [10]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39页。
    [11]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86页。
    [12]  参见王晋新:《人间与天庭--麦克尼尔与汤因比之间的学术渊源与分歧》(《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及《论历史教育的时代意义:由〈西方的兴起〉谈起》(《欧洲历史的塑造》,第27页)。
    [13]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252页。
    [14]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253页。
    [15]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68-69页。
    [16]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49页。
    [17]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48页。
    [18]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61页。
    [19]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63页。
    [20]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64页。
    [21]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60页。
    [22]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83-84页。
    [23]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90页。
    [24]  钱乘旦:《评麦克尼尔〈世界史〉》,《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
    [25]  见《欧洲历史的塑造》,第98-99页。
    [26]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66页。
    [27]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70页。
    [28] 《欧洲历史的塑造》,第124-125页。
    [29]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30]  杰里·H·本特利:《新世界史》,载杰里·H·本特利、夏继果主编:《全球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