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日中战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日〕藤原彰 参加讨论

    1942年秋,大本营决定实施进攻四川省、攻占重庆的积极作战设想。
    可以说这个进攻重庆作战计划,表现出日本对日中战争的焦急。但是,无论从兵力上看,还是从补给上看,重庆作战都是一场不现实的作战。同时表现出日本无视中国的抗战力量。
    另外,可以说对世界形势的认识也没有抓住中心。德国洛默尔军队由于给养供不上,1942年下半年开始撤退。在太平洋方面,美军于8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这对后来的战局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而大本营对美军的反攻几乎没有给予重视,就制定了这样一个作战计划。
    1942年9月,日本的大本营制定了这样一个空前规模的大作战计划,也就是进攻重庆的计划,足以说明对形势的认识过于肤浅。似乎可以说,该计划无论对世界战局的趋势和美军的反攻能力,还是对中国的抗战能力和当地的兵要地志,还有自己部队的给养运输能力,都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然而即便如此勉强,天皇为首的陆军首脑部还一定要冒险发动这场作战,这恰恰说明了对中国战争的负担沉重,日本为结束战争而焦急。也就是说,对于日本的战争指导者来说,解决日中战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打通大陆作战的计划与实施
    
刚刚开始准备的进攻重庆作战(密称5号作战),顷刻间遇到了障碍,因此不得不中止。这个障碍就是瓜达尔卡纳尔以后的太平洋战线告急。与此同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美英联合军在北非登陆,使战局发生了变化。大本营于1942年10月指示作战延期,12月又命令中止作战准备。
    但是,支那派遣军并没有放弃进攻作战的计划。1943年8月,又制定了打通黄河大铁桥至汉口的京汉线的作战计划。然而,限于兵力和资材不足,加之南方战局恶化,大本营没有批准打通京汉线的作战计划。进入1944年,形势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变化,在中国的战场上,日本陆军决定实施最大规模的作战。
    美国空军在中国设立了基地,1943年11月江西省遂川基地的B25空袭了台湾的新竹。1944年又配备了空中要塞B29,于1944年6月自四川省的成都基地起飞轰炸了北九州。日本根本不具备粉碎美军航空基地轰炸活动的空军力量,因此产生了从陆地徒步进攻美国空军基地桂林、柳州、遂川、赣州等地的设想。
    进入1943年,由于美国潜艇的活动,日本本土和南方各地之间的海上交通处于断绝状态,日本对此毫无办法,于是产生了靠陆上联络确保与南方沟通的设想。即打通京汉线、粤汉线、湘桂线,利用铁路将釜山至朝鲜、经满洲把法属印度支那、泰国、马来亚、新加坡连结起来,这在地图上看是个宏伟的计划。1943年12月,大本营对这一计划实施了图上演习。既便铁路资材有1/2或2/3是用掠夺来的材料,但是贯通3000公里铁路所需要的铁轨、机车、货车等也必须拆卸挪用其他方面的。
    1944年1月4日,派遣军制定了“1号作战计划大纲案”(1号作战是打通大陆作战的密称),其作战目的有三:“1.消灭空军基地;2.确保与南方的陆上交通;3.打击重庆政权。”作战要领如下:“1、4月下旬,以4个师团和1个坦克师团的兵力,从黄河畔展开攻势,打通京汉线;2、6月下旬,以8个师团的兵力,从湘江东西地区展开攻势,占领长沙、衡阳一带;3、7月下旬,以5个师团的兵力从衡阳,2个师团的兵力从广东,2个师团的兵力从北部法属印度支那展开攻势,占领桂林、柳州;4、9月下旬,以3个师团的兵力,打通南部粤汉线。”【注:《战史丛书?1号作战(1)河南会战》第24-25页,1967年。】但是,由于南方战局告急,这个庞大的作战计划所需的资材和军需品的调配终于化为泡影。
    同年1月24日,大本营命令支那派遣军实施1号作战计划。要求支那派遣军削除从北部法属印度支那作战的计划方案,而且作战目的定为消灭空军基地【注:《战史丛书?1号作战(1)河南会战》第34-35页,1967年。】。这就是说,这次作战的第一阶段从1944年4月开始,这就是京汉作战。北支那方面军用以4个师团为基干的第12军占领并确保黄河以南、南部京汉线沿线地带,同时以部分兵力经武汉地区,转向湘桂作战方面;第二阶段是湘桂作战,从1944年6月起,以第11军的主力(7、8两个师团为基干)从武汉地区开始作战,进而用以2个师团为基干的第23军,从7、8月起在广东地区开始作战,攻占桂林及柳州一带,占领并确保粤汉线、湘桂线沿线地区。继而以部分兵力破坏江西省遂川、广东省南雄附近的机场群的作战,并攻占南宁一带,打通并确保桂林、谅山通道。
    为实施此作战计划,除从关东军调来1个师团外,还增加许多兵站部队和航空部队。为弥补参加进攻作战部队的不足,又新设立了众多的警备部队。准备的军需品的数量也十分巨大,对于战争末期的陆军来说,这是最大规模的作战。
    1944年4月17日,渡过黄河开始实施京汉作战,5月9日打通了京汉线,5月25日占领了古都洛阳,至此告一段落。接着,5月29日,从武汉地区开始实施的湘桂作战,在衡阳周围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但在8月8日占领衡阳,并转入第二阶段作战,11月10日占领桂林和柳州。1945年1月19日,开始实施打通粤汉线与占领遂川、南雄等机场的作战,至2月上旬,基本上完成了计划。1944年11月12日,桂林陷落时,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白皮书》是这样评价的:“与此同时,东部中国全线已崩溃。认为日军虽想攻占重庆以及美军重要基地昆明,但却缺乏实力的说法是不足为信的。”【注:美国国务院:《中国白皮书》第90页,朝日新闻社1949年版。】
    可是,这种判断是对日本军事力量过高的评价。日本军队不仅没有把打通大陆作战再发展为进攻四川作战的余力,而且也无法实现打通大陆作战的任何一个目的。在作战的最后阶段,日本的战斗能力已经枯竭,第一线部队的给养中断,弹药和粮食奇缺,伤病员不断增加,没有药品,人员的补充也远远跟不上。
    作战目的之一的打通京汉线和粤汉线,由于中国方面对铁路和公路的彻底破坏,日本方面又缺乏机械和资材,因此即便占领了部分地区,也根本无法打通交通线。作为补给线,日军只好利用扬子江、湘江等水路来取代铁路和公路。但这也由于美国空军的袭击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给养断绝的第一线部队,士气低落,已经丧失了实施更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作为第二个作战目的,实际作战开始后成为唯一目的的消灭美国空军基地,也未能实现。1944年11月,日军占领了桂林、柳州,1945年2月占领了遂川、赣州的飞机场,但那时美军的踪影全无。B29代替B25成为远距离轰炸的主力后,美国空军在中国的基地已经转移到中国腹地的成都周围,随着马里亚纳基地启用后,在1944年下半年,大部分美国空军基地都撤离了中国。日军花费一年多时间,以10万多死伤者为代价夺取的飞机场变成一个空架子,它已毫无战略意义。
    作为第三个作战目的考虑的应付印度和缅甸方面联合军的攻势,也已经没有意义。继马里亚纳之后,美军在菲律宾登陆,已经可以通过太平洋择近路向日本进攻,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支那派遣军又不得不准备阻止美军从上海和广东地区登陆。
    这样,打通大陆作战虽然在15年战争期间是日本陆军的最大规模的作战,然而并没有达到其目的。太平洋战争局势告急时,打通大陆作战在战争全局中几乎丧失了任何意义。可是,为了这一作战,日本军队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把中国的腹地河南、湖南、江西、广西各省广大地区卷入战场,造成莫大的杀戮与破坏。在这一点上,只不过是增加了无谓的战争牺牲罢了。然而,这似乎可以证明,在大战末期的这一阶段,日军计划并实施了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对于日本的战争指导者来说,对中国战争所占的比重是何等重大。
    四、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的体验
    
对于日本的战争指导者们来说,“解决支那事变”,即卸掉日中战争的沉重负担,是经常关心的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兵力都被中国战场牵制的日本陆军来说,最大的课题莫述于“解决”日中战争。但是,对于一般国民来讲,在珍珠港事件后,好像由关心中国的战争转移到关心太平洋上的战争了。报纸也大肆报导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战果,与此相比,对中国战场上的报导就相对少得多,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从日本人在战场上的体验来看,中国战场直到战争末期都是最大的战场,这确实是事实。
    如上所述,可以说在对美开战后,中国战线对于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投入兵力的主战场。虽说曾计划抽出兵力派往南方,逐渐减少兵力,但在中国战场上差不多常常配备近百万的大军。
    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支那派遣军的25个师团、33个独立混成旅团、13个独立警备队、2个坦克师团、1个飞行师团以及其他部队战后返回日本本土的总人数达105万【注:《战史丛书?昭和20年的支那派遣军(2)》第583页,1973年。】。此外,海军方面,在支那方面舰队下有第2派遣支舰队、海南警备府及其他部队,兵力约7万3千人【注:《战史?丛书?中国方面海军作战(2)》第469而,1975年。】。
    同中国的战争不仅时间长,而且不断反复,兵力的补充与交替频繁,因此,具有在中国战场上体验的人数也理所当然是最多的。而且,在南方战场上,大部分参战者都战死、病死、或饿死,生还者甚少,而从中国战场上归还的人,包括中途回来的,大部分都是中国战场上的从军者。也就是说,日本的大多数战争体验者,都有作为在中国的侵略军士兵的加害者的体验。
    以审定教科书为契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残暴行为,以及作为加害者的责任便成了问题。但是,人们却不愿意谈论作为加害者的体验,甚至对翻出这些老帐感到厌恶。
    1984年9月18日,也就是“九一八”纪念日那天,《朝日新闻》刊载了我的《日中战争与现代》的文章。文章的内容是日本把8月15日作为终战日纪念,并提出战争的被害。然而,日本也应该纪念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9月18日,应该把这一天作为加深这场战争加害者的反省的一天。可是,文章发表后,也许因为《朝日新闻》发行量大的缘故,很多参加过战争的人和右翼分子给我和我们大学寄来不少恐吓信。大部分恐吓信的内容不外是:那场战争是正确的;打仗嘛,必然有损失;怎么能说日本是加害者呢?没有丝毫的反省之意。关于南京大屠杀,还有人写文章加以否定。不仅如此,对有勇气坦白加害事实的人横加威胁,这就是实际情况。
    作为日本人,这决不是愉快的事情。然而,历史事实是无法消除的,应该把事实准确地告诉人们,而且需要把事情的原因研究清楚。正因为许多日本人是战争的参与者,就更应该弄清侵略战争的史实以及在其中作为加害者的实际体验。这才是通向和平与友好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