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百家讲坛》 刘庆柱 参加讨论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东汉洛阳,汉代的。到了东汉就刘秀的时候,就把首都迁到洛阳。农民战争,西汉末年农民战争起义以后,推翻了王莽政权,把首都建在了洛阳。洛阳城有一个特点,如果在前面我们看到了汉长安城情况的话,我们就看到洛阳城规划里头,南北各一个小方块,两个皇宫,不同时期使用的两个皇宫。早期用的南面这个叫南宫,晚期用的北边这个北宫。这个时期应该说又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呢,到了洛阳城进入北魏时代,宫城所谓皇宫的宫城,有几个就变成了一个。原来都城里不是一个宫城,好多宫城。比如汉长安城里头有未央宫,还有长乐宫。为什么有未央宫和长乐宫呢?因为最开始皇帝当政的时候在未央宫,皇帝死了以后皇后还在,皇后的儿子当了皇帝还在未央宫,皇后上哪儿去呢?皇后变成皇太后了,皇太后就到了东边的长乐宫去了。因此汉代西汉时候,有“东宫”、“西宫”之称。东宫就是指太后之宫,西宫指皇帝办公的地方。而当时呢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呢,一个封建王朝往往需要外亲戚,外戚专政就是需要他娘家人来支持他。他对自己的兄弟不太相信,怕兄弟之间有时候不信任,互相残杀,这样外戚势力非常重。实际上,皇后的家族势力大部分在长乐宫。你们可能注意一下西汉的历史,西汉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西汉的皇后都是长命的,有十几个皇后当了皇太后,皇太后当了太太皇后,一直当多长时间,实际控制政治势力。多宫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从多宫城变成单一宫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个表现,是皇权集中的表现。从皇帝为权力,依靠家族变成依靠亲戚,皇亲国戚,变成自己组织政治力量,这么一个过程。如果说在洛阳的北魏洛阳城,看不清楚的话,大家看看唐长安城。到了唐长安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唐代。绿色的呢是宫殿区,紫色的呢是它的一般的居住区和市场,绿色的南部是皇城,就各部位办公的地方,在中间的绿色的北部是宫城,宫城就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在东北角又一个,大家知道有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那就是大明宫,东北部那个角是个大明宫。就是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就开始从宫城就把皇宫迁到这里来了,就在这个殿上叫含元殿上办公。这是从空中拍的,中间那是大台子,四周这是发掘时的现场。两面呢有两个很像我们北京城现在的午门,你们进了天安门以后,看到的午门两边,两边出来两个建筑物,中间是个门,最早中间是个殿,两面出来两个阙,阙楼。这样的话呢,应该说午门的历史从这儿可以找出渊源,当然渊源更早,不止是这儿。
    从唐代长安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制度。什么制度呢?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门,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和宫城的正门都在一条线上。然后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宫的周围,皇宫和皇宫的周围。怎么住呢?安排的里坊,切成豆腐块一样的模式。大家看一块一块的,这样的格式。一个长方形的方块里头,现在我们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个土字边一个方。再早叫里,现在也有叫里的,什么什么里就是一里地两里地的“里”。汉代叫“里”,洛阳北魏时期叫“坊”,一直延续下来,到元大都就变成了胡同,这是我们中国居民区的变化。而且坊里头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长方形的,在长安城里头有十字路,十字路里头分成四块小的,每四块小的又有一个十字路。一条路逐渐由城里的路宽一些,比如城里的主干大道,唐长安城宽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长安街还要宽,一百五十五米宽。比它小一级的路,另一等级路,可能一百米宽,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宽,通向城门的,还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环绕城墙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宽,在群众老百姓居住区坊里的路,主要的干道就十几米宽。如果坊里头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宽。大家我们知道可能你们有时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日本是町。丁是个田字,我们坊分成四分,一个坊有个十字分成四块,每个小的里头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这个制度一直传到了日本,不过名称叫法稍微不太一样。这套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应该说对中国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续到明清,基本上变化不大。到了辽金元清应该说从现在说我们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统一国家的政权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吸纳了中华民族这个先进的文化。在都城建设上,完全也是这套东西。尤其是辽金元,甚至比中国的汉族统治的皇帝还要规范化,还要复古,复什么古呢?复中华古文化之古,按中国古代有本书叫《周礼·考工记》,按《周礼·考工记》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当然到了明清时期,既延续吸收了辽、金、元北京城的特点,又结合中国历代都城特点,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一个集大成的作品。我想呢,北京城大家都很清楚,在座的各位,我就不多介绍了。如果呢,对古代都城最好的理解就是从北京城做出发点,由此做起点,去认识中国古代都城,好多东西就很容易地破解。
    中国古代都城我想讲一讲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特色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也比较虚、比较大,我只能就我觉得的哪些方面和这个联系比较多的谈谈个人一些想法。首先呢,谈一下中国古代都城它的选址有什么特点?就是大家总要问既然中国古代都城这么多,从古至今,不管是统一的帝国王朝还是亡国王朝,或者说是地方割据的一个政权,大约二百多个都城。它们建都是受什么条件制约的?我想这个谈出来可能对大家认识古代都城、认识古代历史可能会有所启迪。
    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
    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人重视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后人修的,没有修路条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后就要修路,实际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有各种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现在的包头,从西安到包头。有弛道,还有各种道路。东边可以到现在的辽宁绥中,甚至山东半岛。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会很远,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现在长江三峡。有的通过栈道连的。因此呢,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它不单单是农业,涉及另一个方面的经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造成都城的东移,也是跟经济有关。我想呢,作为都城的选址这方面呢,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还有个军事因素。比如像元代,当然它主要发源地是靠北的,内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东北地区,但是明代为什么也立都北京呢?从南京要迁过来呢?应该说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作为军事的主要的来自军事外边的威胁,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对它没什么威胁,在明代的时候,在元明清的时候都是这样。这样的话,把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北京,应该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这也就是为什么选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选址这个问题呢。也不单单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环境的;也有地理环境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所谓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临的不同军事任务,面临的军事形势。比如在汉代,西汉的时候,它的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匈奴,从北部和西部来的匈奴。因此它搁在长安,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洛阳了。相对来说那时候的匈奴威胁比西汉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挥了,为了和匈奴作战便于指挥放得更西部地区;再一个刘秀家的大本营在南阳,南阳在洛阳南部,洛阳离它更近一些;从他的政治势力发展来说搁在洛阳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说作为都城的选址,我想不但是中国,可能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选在哪儿,有时选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