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建立学术研究的犹太视野之断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犹太研究》 白玉广 参加讨论

    

边缘化一直是欧洲犹太人所处的生存状态。“隔都”虽为一个自治性的空间,但属于地域上的边缘化,商业、金融活动在中世纪则属于职业上的边缘化。然而“解放”之后,犹太人的地域性、职业性的边缘化程度虽有所减弱,但是文化性、精神性的边缘化开始显现,并日渐强化。边缘化对犹太民族的心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犹太人的使命感、优越感是与不安全感、挫折感相伴而生的。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对犹太人的接纳程度是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德语国家(以德意志最为突出)、斯拉夫语国家(以俄国最为突出)对犹太人的接纳程度远远低于英语国家和拉丁语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也是犹太思想家何以在德、俄两国更为活跃的原因。以德国为例,犹太人在1812年获得解放之后逐渐进入德国社会,1869年北德联邦承认犹太人享有同等权利,两年后伴随德国统一进一步扩大到德国全境。政治解放之后的犹太人是以非常急切的心情进入德国社会,渴望被主流社会接受。一时间改宗者如过江之鲫,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大文豪海涅、门德尔松家族(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的祖父为近代改革派犹太教的理论奠基人,而他的八个子女均改宗基督教)、马克思的父亲等等。海涅曾经把改宗基督教看作进入主流社会的入场券,而门德尔松的父辈们则更是认为改宗对于个人的事业和后代的发展有利。[3]改宗基督教的犹太人之多,以至于基督教的人士已经开始担心教会的犹太化了。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德国封建性的顽强存在,改宗后犹太人还是难以进入军界和官界,只好活跃在所谓医生和法律家这些“自由职业”中,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加,这种职业结构性构成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虽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作为犹太人历史境遇的承担者,又无法摆脱民族边缘化为之造成的心理影响。融入主流社会之难,遂在文化心理上犹太人知识分子阶层曾一度产生自卑进而发展成自恨的心理。为了急于得到主流文化的承认,很多的皈依者最初对犹太文化或是真心或是违心地加以贬斥。海涅把成为犹太人看成是一种类似身体残疾一样的不幸。而改宗或者彻底放弃信仰走向世俗化道路需要彻底否定过去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迎合主流社会的好恶,这对于许多出于功利目的,实则对犹太教有着深厚感情的改宗者或放弃信仰者而言又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主流社会的拒绝和歧视,依然被敏感的知识分子所感知。海涅在失望之余称普鲁士为其“小继祖国(little stepfather land)”。[4]而在十九世纪末,主流社会对犹太人的排斥迅速明显化,表现在这一时期反犹主义风潮骤兴,并很快呈迅猛发展之势。反对犹太人的专有名词反犹主义(即反闪米特主义,Anti-Semitism)为德国记者威廉·马尔(Wilhelm Marr)所发明应用。而此时的反犹主义正是针对犹太人在学术和文化上的活动而来的。罗伯特·M·塞尔茨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反犹主义不同于大多数此前反犹情绪的表现形式,它是在犹太解放之后,以阻碍犹太人成功地进入欧洲主体社会为主要目的,是以文化了的,而不是因循守旧的犹太人为主要的恐惧对象的”。[5]曾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犹太人评论家莫里兹·戈尔德斯坦(Motitz Goldstein)在《艺术瞭望台》杂志撰文称犹太人不论对德国文化做出怎样的贡献,也要被德国人视为亚裔或另类,这种状况应给予严肃对待,“对德国我们只不过是一厢情愿。”[6]该文章在犹太社区中一度引起了轰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动荡时期中,德国犹太人社区更是充满着不安和恐惧。反犹风潮愈演愈烈。那时,粮食如果不足,就说是犹太人的阴谋;物价如果上涨,就宣传是国际犹太资本的策略。就连共产党所发的传单,都把慕尼黑革命形容为“犹太人共和国”。[7]其后希特勒上台,犹太人的命运更是急剧恶化,最终酿成惨绝人寰的犹太大屠杀,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所产生的挫折感对犹太知识分子的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让-保罗·萨特在其1946年所著的《反犹主义和犹太人》(Anti-Semitism and Jews)一文中认为对于德国犹太知识分子而言,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一项行业或者一种职业选择,而是摆脱犹太身份这一污点的一条“通衢大道(the royal road of flight)”或者“腾达之途(an avenue of flight)”。甚至许多犹太知识分子对于流行于欧洲的理性的认识与选择也是出于这一心理和动机。由于理性所具有的普世性使犹太知识分子认识到:“真理只有一个,···感觉自己不再是犹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寻求理性(to reason),因为理性思考(reasoning)对所有人都适用,也可以为一切所诉求”。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反犹主义又很快地使他们认识到他们身份上的污点是难以消除的。由此产生一股文化上自恨风潮。1930年哲学家西奥多·莱辛在无奈中发出反问表明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遭受主流文化的拒绝之后的苦闷心境,“你知道诅咒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认为)从自己的根部汲取的是毒素而非养素、……愚蠢并终生地憎恨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以及所有抚育并按照他们自己独特形象塑造过你的那些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吗?” 为逃避这种困扰和挫折一些犹太知识分子甚至选择了自杀的道路。[8]
    而俄国的境况相对于德国而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当今的英语语汇中,有两个词汇是与犹太人的命运有着直接联系的,其一就是上文所提及希特勒时代的犹太大屠杀--Holocaust,另一个则是Pogorom,它特指的是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发生的对犹太人的屠杀。相对于德国而言,犹太人在俄国“解放”的历程更为缓慢和曲折,犹太人尤其是犹太知识分子被接纳的程度更低,贵族和农民的反犹情绪异常强烈,犹太人知识分子的成长环境更是恶劣。[9]
    对于无论是改宗的、还是世俗化的犹太人,民族文化这条精神脐带是难以割裂的,作为其成员的一部分都不免要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对于犹太裔的学者而言,这种影响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存在:一种状况是:不自然、无意识地接受犹太历史和思想的影响,尽管其本人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犹太教的教育,但是犹太身份本身,乃至犹太人这一时期的历史境遇的普遍性对其思想之产生打下了无形的烙印。如对于马克思的学说,且不必说有西方学者(如Nicolas Berdyaev)从犹太教的启示和救世说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与犹太教的联系[10],更有人咒骂马克思是“红色拉比”,是“犹太先知”的后裔,并说他用“诡计多端的犹太教法典”来扰乱这个世界,[11]单就其从事学说创建的动机而言,就与犹太人反压迫、追求平等和正义的奋斗历程和民族传统结下不解之缘。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几千年来使犹太人联结在一起,而且今天还在联结着他们的纽带,首先是社会正义的民主理想,以及一切人中间的互助和宽容的理想。甚至在犹太人最古老的宗教经文里,就已浸透了这些社会理想,这些理想强烈地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且对大部分人类的社会结构都有良好的影响······像摩西、斯宾诺莎和卡尔·马克思这样一些人物,尽管他们并不一样,但他们都为社会正义的理想而生活,而自我牺牲;而引导他们走上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的,正是他们祖先的传统。”[12]再以本雅明为例,尽管其否认自己与犹太教有任何的思想渊源,称:“我经历的决定性的精神体验是在认识犹太文化之前。······当时我在宗教上与犹太教无缘,作为民族性的存在也对犹太世界一无所知。”但也承认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在曾学习近两年的田园教育舍,认识了后来创建自由学校共同体维卡司堡的维内肯博士。···在那里、对理念恪守忠诚的基本上都是犹太人。” 犹太思想和神学对于本雅明的思想所具有的意义在1960年以后不断有人议论,但是无论它的发展趋势怎样,美国研究者保尔法特作出了“他天生就了解犹太族的东西”这一点结论;[13]此外,对于一部分学者,不但犹太人的境遇影响了其学说,甚至其学说中某些分析路径与传统的犹太教教派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弗洛伊德,西方有学者认为他的学说中所谓的必须由自我(ego)加以教化的本我(id),实质上就是犹太民间故事中认为存在于每一个犹太人心中的“the Yid”即“小犹太人”(意梯绪语为dos pintele Yid),无论犹太人被同化程度如何,都要压制这个粗俗的小犹太人;[14]而在犹太教神秘主义运动哈西德运动的哈巴德系那里,人被分为三种类型:恶人、普通人和圣徒。[15]而在出身哈西德家庭、作为心理分析学家的弗洛伊德那里,在反观人类内心得出的本我、自我、超我(superego)的划分,似乎与这种分析路径有某种程度的暗合。而弗洛伊德后期的作品中对犹太教的分析著述亦不在少数;再如当代思想巨子以塞亚·柏林的传记作家把柏林某些学术风格的形成看成是与柏林的俄罗斯-犹太移民身份有关,[16]这说明犹太历史和文化对犹太裔学者的学术风格的形成也是深刻的;第三种学者是对犹太历史和思想产生强烈认同并主动回归犹太教思想,从中汲取养分并利用犹太宗教及其思想消解现代哲学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如马丁·布伯和亚伯拉罕·海舍尔之于存在主义正是如此,通过对犹太教传统的回归,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悲观性理解被消解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升华。[17]
    对于许多犹太裔学者之犹太背景的普遍存在应当成为我国学术界予以重视的一个研究角度。
    鉴于希伯来--犹太教这条线索在西方历史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西方历史和文明的书写,离开犹太人这个维度则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无法被深刻理解的。予以犹太历史足够关注,才能真正、全面理解和把握西方历史,西方历史方得以完整补充。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学术界对犹太历史和文化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大型犹太文化译作书系的相继面世,犹太历史和文明的全貌日渐凸显出来,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主题能够得到更为深刻的解释。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到席卷世界的革命风潮、从两次世界大战熊熊战火到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者的爆炸活动、从犹太人教堂的宗教活动到欧美校园的学生风暴,无不显示着这个弱小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民族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犹太人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而这个民族带来的历史主题也是世界性的。举例说来,革命是人类历史进入近现代,尤其是19、20世纪的历史主题,然而无论是其理论抑或是实践,如果摒除对犹太人境遇的把握,就无从了解革命的来龙去脉。犹太人不但是近现代革命的理论贡献者,同时也是革命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德国犹太人尤其是犹太知识分子的处境所产生的学者和思想家中包括许多拥有革命思想的人,他们批判资本主义,构建革命理论。而德国社会现实和阶级状况却没有为之提供理论实践的广阔舞台。犹太革命理论家们停留在所谓“书斋里的革命”状态。俄国的实际情况则不然,那里的犹太人不但为革命贡献了必要的理论,更为突出者则在于产生众多的革命实践家,无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还是犹太区的“崩德主义者”,犹太人都是革命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不但与俄国犹太知识分子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强烈排斥有关,更是与犹太民众,尤其是生活在“帕雷居住区(又译作栅栏区)”的犹太人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侵蚀而进一步的无产阶级化有关。犹太民众的贫困化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实践的载体。犹太人的革命热情更是让一般的非犹太的革命者望尘莫及,这甚至成为革命阵营分裂的主要因素[如托洛茨基(犹太名字为L.H. Bronstein)与斯大林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此]。继欧洲革命之后的世界其他地区的革命活动,即使没有犹太人的直接参与和影响,但是是否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即革命爆发前的该民族社会结构是不是也因在某些方面具有与昔日犹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而易于接受犹太人创建的革命理论的影响呢?而曾一度风行欧美的新左派运动(包括法国学生的“五月风暴”)也因为有大量的犹太人参与其间,可以看作承犹太人革命传统之余绪。对于犹太人与革命这一主题,西方学界关注颇多,有社会学家从犹太家庭结构及心理学的角度(Nathan Glazer),经济史家从犹太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的角度(W. Sombart)作出解释,更有学者认为许多犹太人的性格中有着为骚动而骚动的成分:“或许他们因长时间地生活于动荡之中,处于安定中也会感到有不安定的因素”(Chaim Bermant)等等。[18]这一问题似乎也应该引起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鉴于犹太历史在西方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犹太史的研读具有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之可能,我认为在《世界历史》著作的编纂过程中应该给予犹太历史相应的空间和地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我国目前犹太史研究所取得阶段性成果之肯定,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世界历史所追求的全球史色彩。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