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必须加以完善一是当前民族问题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呈多发态势,这在民族地区也有显著的表现。因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发展水平、利益分配等方面仍然处于不利地位,这是民族问题同时也是其他一些问题发生的根源。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在促进各民族交流、增进了解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相互间的利益矛盾和文化冲突。近年来因民族意识增强而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民族隔阂又沉渣泛起。所谓“网络民族主义”也正渗透到国内民族层面,成为影响民族关系、制造民族事端的重要诱因。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宗教领域的“西化”、“分化”的力度大大增强,以“藏独”和“东突”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不断变换策略,由他们挑动制造的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是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新变化也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挑战。其中既包括对我们的民族工作内容、范围和工作方式的挑战,也包括对我们现有的民族政策体系、民族工作体制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重心在民族聚居区、农牧区,而现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民族散杂区和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不断增大;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但在现实中如何实现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如何保障自治权的贯彻落实,事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民族优惠政策在体现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各民族的发展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坚持完善这一政策,事关民族平等团结的大局;在大力发展网络、移动通讯和其他新媒体,为各族人民提供更大交流便利的同时,如何应对由此而生的民族矛盾、民族舆情的变化、带有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乃至敌对势力的渗透,事关民族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回答。 三是民族研究的活跃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民族理论研究在思想解放的宽松背景下呈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对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都是有力的推动。但毋庸讳言,我们的民族理论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比较薄弱、眼界不够开阔、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等。同时,与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其社会效益仍然比较薄弱。这除了民族理论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之外,有关职能部门与民族理论界的沟通机制不畅是重要原因。由此,理论界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源获取不足,回应社会的能力不足,同时政府部门所需的学术支持也不够。 四是教学与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民族理论教学与宣传的共同目的在于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来教化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但目前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学方面,长期以来民族理论政策课程只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开设,并被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之中,课时本就不多,且每每被压缩,而非民族地区的其他院校则不开此课。更严重的是,由于教材内容缺乏说服力、教学手段单一,使得教学收效甚微,一些研究甚至表明起了相反的作用。社会宣传方面,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在民族地区开展得更多,非民族地区和主流媒体则极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现实情况则是,大量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正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非民族地区,不懂多民族国家国情、不懂民族政策的人也主要是在非民族地区。相比我们的其他民族工作,以民族理论政策教学和宣传为主的社会教化明显滞后,这是我们必须要特别加以正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