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的“史源学”与“新史学”(2)
我们再看另一些“史源学实习”课的试题: 试题之一: 今请将此次毕业论文题目及作法写出:1.体例略仿何书。2.引用书名。3.经何人指导讨论。4.稿曾几易,经若干时。5.心得之处。6.缺憾之处。7.拟如何修改补订。详细叙述。 试题之二: 以史源学论《南、北史》、《新唐书》之价值。 以史源学论《西魏书》有无著作之必要。 以史源学读《廿二史劄记》所得之教训。 试题之三: 《通鉴》汉武帝太初三年,胶东太守延广为御史大夫。胡注:延广,史逸其姓。《日知录》曰,延即姓也,以后汉延岑、延笃为证。此可证延为姓,不能证延广必姓延也。《通鉴》此语何所本?胡注何所见?顾说果足据乎?抑尚有其他佳证乎? 试题之四: 《日知录》廿九《徙戎》条,薛谦光疏,出于何书?谦光疏所引郭钦策,及取巢、取驾、克棘、入卅来之事,出于何典?试详答之。【58】 我们从上述“史源学实习”课的目的、讲授及实习方法、考试的试题来看,此课完全是为了训练学生治史的方法,正如在辅仁大学接受过“史源学实习”课训练的来新夏说:“陈垣老师之创立史源学是对乾嘉以来治史经验的概括和发展”,“直到陈垣老师把史源学、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和避讳学等五种专学构筑成‘陈学’治史方法的基础,并以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得到研究历史的金针”【59】。 陈垣开这门课,每次布置学生做练习,写考释,自己事先也写一篇,事后或印发、或张贴,以为示范。陈垣生前曾把这些范文亲手编定,名为《陈垣杂文》。他的嫡孙陈智超说:“因为单称杂文,容易与一般理解的杂文相混,而它的内容是关于史源学的,所以我们改名为《陈垣史源学杂文》。”【60】这本集子是陈垣把教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指出,“史源学实习”课,是陈垣在抗日战争时期开的。抗战时期,陈垣的许多著作如《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鉴胡注表微》、《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都渗透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史源学实习”课,也体现出强烈的思想性。他选择《日知录》、《鲒埼亭集》作教材,就是要“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故前两年讲《日知录》,今年讲《鲒埼亭集》,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也”【61】。在致长子乐素的信中说:全祖望的文章“惟其文美及有精神,所以不沾沾于考证”。学者“于找错处之外能得其精神”【62】。这种“精神”,就是宣扬民族气节、痛斥卖国的爱国思想。在《书全谢山(与杭堇甫论金史第四帖子)后》一文中说:“然细观《齐乘》所载,其意并不在墓,而在斥遗山之党豫,故诋为文士害理。此与谢山《跋遗山集》,讥遗山为文章之士正同。”【63】此文以考刘豫与济南的关系,引申来泛斥卖国求荣者,刘豫乃“贪一时之富贵而为子孙百世所羞称”的金人傀儡。陈垣在文后附注:“北平沦陷时校课,特以补白。”于此可见陈垣借此文笔伐抗战时期的卖国投降者。在《书全谢山〈先侍郎府君生辰记〉后》一文中说:“谢山之文,撰于乾隆八年癸亥,去崇祯之亡国正百年,而未尝一闰十一月。谢山以此为置闰之失,历学之疏,安得精于甲子者考而正之云云。是岂独乾隆以前,终有清之世,亦未尝闰十一月,此时宪历之法也。然明清所用历法不同,谢山岂不知,而复有云者,慨故国之久亡,特借闰以寄其意耳。”【64】此文阐发全祖望在字里行间隐藏着的爱国思想,借以表达作者在沦陷的北平时期的爱国情怀。 以上论述陈垣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中国近代史学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垣首创“史源学”和“史源学实习”课,为“新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注释: 【1】本文所用“新史学”概念,是指广义的“新史学”,即不同于传统史学的史学,略同于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中的“新史学”。 【2】【3】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0,1629-1631页。 【4】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5】林语堂:《科学与经书》,见《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923年12月1日),第21页。 【6】参考陈以爱著:《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6-168页。 【7】贺昌群:《贺昌群史学论著选·哀张荫麟先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39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