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世凯的军事思想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成熟于20世纪初的大规模编练新军时期,与其军事活动相始终,其丰富的军事思想,大体包括如下的内容: (一)学习西方,改革军制 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海陆军队的败绩,湘淮军的腐朽,引发了战后中国改革军队的热潮。作为淮系的一员,且直接参加了辽东战役的袁世凯,对中国军队的弊端更为了解,所以战后他积极主动地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要求学习西方,改革军制,练兵自强。早在1895年4月,他在致李鸿藻的信中就表露了这种思想。他说:“此次军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纷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戎兵,节糜费,退庸将,以肃军政。亟检各将帅数人,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各裁汰归并为数大枝,扼要屯扎,认真整励。并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着为成宪。必须使统将以下均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后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1]这实际上是袁世凯学习西方、改革中国军事的总的设想 袁世凯的这一思想,在不久他上督办军务处大臣书中,表达的更为清楚和简洁。他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2] 袁世凯学习西方改革军制的思想,是其军事思想中的主要思想,这就抓住了中国军事改革的要核,因为在此之前的洋务派的军事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以西式武器装备,采取西法练兵等,但在军事制度上没有突破,仍然沿袭封建旧规。袁世凯则不然,他在学习西方,改革军制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在军事制度上抛弃了湘淮军的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建制,而确立起以镇(师)为基本作战单位;将传统的单一兵制改造为步马炮工兵辎重等多兵种的合成兵制;学习和改造西方的常备兵制,确立起中国的常备兵、续备兵和后备兵制等。袁世凯创办的军队,沿袭德国军制,又根据中国实际加以改造,以一万二千人为一分军(即一镇),马、炮、工等包括在内。“步队八营,计八千人;炮队两营,计两千人;马队两营,每营五百人,计一千人;工程队一营,计一千人,共计一万二千人。步队为主,炮队辅之,马队巡护,工程队供杂役。”这种多兵种的合成军制,各兵种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武器效力,从而保证一军最高战斗力的发挥。在新军的组织机构上,袁世凯也模仿西法,设督练处,即新军总部,袁世凯自任督练官,下设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各处设总办及职员若干人。还设有教习处(后改洋务局)、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等军部直属机关,具体负责训练、运输、军械、辎重、军法、医疗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新式的军事和参谋机构,不仅首次在中国军队出现,而且体现了专业化、科学化。军事管理的科学化,同样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发挥。 袁世凯后来制定的《常备军制略》,规定了一军中上下级的名称及编制规模、兵种配制、全军官兵数目,“平时编制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马炮队各一标,每标均三营,每营马四队,炮三队。工程队一营,每营四队。辎重队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每队皆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二排,每排三棚。各种队伍每棚目兵十四名,计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七百四十八员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一万二千五百十二名。”其营制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和现代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不过军的编制不常设,以镇为一个独立单位,待国家有重大事故,外敌入侵或爆发人民起义,临时调配两镇为一军开赴前线。袁世凯在军制上的重大改革,使中国军队走出了中世纪,迈上了近代化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