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帝制时代,但作为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未摧毁中国社会内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各种保守主义思潮仍然大行其道,加之民国初期复杂的政治局面,为复辟集团利用矛盾开展阴谋活动创造了条件。作为前清遗老的张勋,本应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退出历史舞台,但他却积极活动,在1917年导演了一出为期12天的短命复辟闹剧。 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生于咸丰四年,原名张和,字少轩,曾取别名玉质、胜三,晚号松寿老人。少年不幸,14岁成为孤儿,开始自食其力。光绪五年(1879),改名张勋,在南昌入伍,九年投湖南巡抚潘鼎新,次年清政府欲对法宣战,张勋随潘鼎新驰防广西,给六品军功。中法战争中,张勋赴越抗法,观音山一战大败法军。随后积功升守备、游击至参将。光绪二十一年,他投在天津小站练新军的袁世凯旗下。随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擢升副将,后以总兵记名。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仓皇西逃,张勋以兵迎銮磁州,于雪夜亲自护卫,受到慈禧太后的特殊赏识,奉旨宿卫紫禁城端门。又加俸一级,赏“巴图隆阿巴图鲁”勇号。光绪三十三年,以提督记名,后补授云南提督(从一品)。宣统三年(1911),调补江南提督,统辖江苏、安徽两省军事,总统江防军,总兵力两万余人。辛亥革命爆发,张勋与新军大战雨花台,兵败,退往徐州。九月,授江苏巡抚,十月,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赏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张勋二十五岁入行伍,此后三十多年步步高升,从不名一文的小人物至皇帝仰恃的朝廷重臣,他对于清廷的知遇之恩、宠渥有加感激涕零,曾在上清帝的谢恩折中写道:“臣起自戎行,洊(jiàn,接连)登显秩,思尽粹以酬恩,祝殷忧以启圣。”他不仅在口头表示誓死效忠清廷,而且在行动上也躬身践行,此后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癸丑(1913年)、丙辰(1916年)和丁巳(1917年)三次复辟活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窃取政权,任临时大总统,改编张勋的江防军为武卫前军(后改为定武军),任命其为镶红旗都统,驻军兖州。张勋表示不忘前清,仍自称“署理两江总督”, “仍着清朝衣冠,丝毫未改旧态”(《松寿老人自叙》),他的军队也还身穿清军服饰,全军上下均未剪辫,被称为“辫子军”,张勋则被称为“辫帅”。 清帝退位后,大批王公亲贵离开北京。其中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前陕甘总督升允等一部分人以“匡复清室”为己任,在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组织秘密团体,积极联络妄图复辟的前清遗老遗少,伺机复辟帝制。 溥伟积极与张勋联系,希望“共图大计”。他们计划由张勋在兖州首先发难,出兵袭取济南,策动济南张怀芝、扬州徐宝山以及松江、江阴、南京和苏州的部分军队响应。同时派人去天津劝冯国璋加入,但遭到冯的婉拒。 冯国璋的拒绝没有阻止溥伟、张勋等人的复辟行动,他们起草了复辟告示及檄文,在津浦路北段截留客货车辆,准备进军济南,并定于癸丑三月(1913年4月)起兵。同时共邀兖州镇守使田中玉参加。田中玉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培植的心腹,在起事前数日洞悉了张勋等人的军事计划,遂密告山东都督靳云鹏等人。靳云鹏一面飞电袁世凯,一面急令布置城防备战,他们拆毁了兖州至济南的一段铁路,以阻止“辫子军”北上。同时派出许多密探侦察张勋及其军队的动向,此时张勋已知计划泄露,加之济南全城戒备,也就不敢再轻举妄动。癸丑复辟迅速流产。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袁。次年3月,袁世凯迫于压力宣布退位。就在袁世凯称帝失败混乱之时,张勋等再次策动武装复辟行动。4月,复辟分子在上海开会,商讨计划。参加者有张勋代表王宝田,冯国璋代表胡嗣瑗,还有日本人西本白川等。会谈取得一致意见--冯、张联合复辟。6月,袁世凯去世,张勋派王宝田至冯国璋处联络,经过商谈,冯国璋同意参与行动。就在冯、张二人积极策动复辟阴谋之时,在北方以溥伟、善耆、升允等满族亲贵为核心的复辟势力获得日本支持,用日本提供的一百万元经费和大批军械,装备了原先日本侵略分子招募的一千多人组成“勤王军”,相约勤王军打到张家口,张勋便以防守京师为借口,率定武军入京,拥溥仪复位。但是形式急转直下,袁世凯死后,段祺瑞迅速掌握了中央政权,控制了政治局势,冯国璋见状,遂改变态度,丙辰复辟也成为泡影,宣告失败。 张勋等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继续筹画,等待时机,从1916年6月至1917年4月先后召开四次徐州会议,为复辟创造条件。在第四次徐州会议期间,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因权力分配问题互相攻讦,爆发了“府院之争”,政局陷入动荡,争斗最后以段祺瑞离职告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