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晚清咸同年间官学文化方针下的“崇正辟邪”(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 董丛林 参加讨论

三是宣讲圣训儒经,普及圣道教化。
    本来自清前期就有定期宣讲《圣谕广训》的制度,但“奉行日久,大半有名无实,讲如不讲”(注:《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本,第1册,总350页。)。针对这种情况,晚清统治者屡欲扭转,切实施行。咸丰初年,两江总督陆建瀛进呈新刊刻的《御纂性理精义》和《圣谕广训直解》,并附所定选讲章程,其中拟议“责成教官慎选朴实生员,每月赴乡宣讲”(注:《大清十朝圣训·文宗显皇帝》,卷十四《文教》。),为清廷所嘉纳。同治二年(1863年)国子监司业马寿金奏言“宣讲圣训尤为化导之本,请饬令学臣实力奉行”,上谕肯定了其意见,令“各省学臣督饬教官实力宣讲圣谕,考其勤惰,分别劝惩”,说是如此“庶几经明行修,邪慝不作”(注:《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
    四是崇祀“圣哲贤儒”,维护“正学”偶像。
    孔子及其他名儒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所神化利用来作为“正学”的偶像,为时久矣,及至晚清时代,当政者不但没有放弃这一手段,而且进一步强化利用,把它起码在形式上推向极致。这由对孔子的祭祀可以醒目地显示出来。孔子祭典有两次升格变化。一次是在明代嘉靖年间,由群祀升为中祀。再一次就是在晚清光绪末年,由中祀升为大祀,与祭天等最崇之祀并列起来,这中间有一个逐步加尊的发展过程。清朝顺治初年,对孔子定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承旧例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习称“四配”)庙堂。两庑祀十哲,即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予、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子张。康熙五十一年和乾隆三年,先后分别将朱熹、有若(字子有)升哲享祀,从祀的“先贤”、“先儒”两类,顺治初年分别为69人和28人,以后时有增删调改。及至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采纳礼部大臣建议,明确如下原则:“从祀盛典,以阐圣学、传道统为断。余各视其所行,分入忠义、名宦、乡贤。至名臣硕辅,已配飨帝王庙者,毋再滋议。”(注:《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0册第2537页。)同治二年,更订增祀位次,各按时代为序排列。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十二哲”外,在两庑从祀的排位,列东庑者为从公羊高到陆陇其共31人,列西庑者为从谷梁赤到汤斌共30人。并将此绘制图例颁布各省。以后仍陆续有增列从祀者。与此同时,“至圣先师”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经不断扩建,规模也越来越宏大,典制也越来越严整。
    晚清这时对圣哲贤儒之辈祀典的愈发重视,决不单单是一个礼仪形式问题,更主要在于,统治者面临“异端”百出,“圣学”陵夷的危机形势,力图靠对若辈的进一步神化和张扬,强化其“正学”权威,以利维护旧的文化形态和进行思想控制。对孔子辈的崇祀与对儒学典籍刊印推广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师,留给后世十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精华内容。对其人其学,应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来认识和对待,而晚清统治者对孔子、孔学的利用,自然谈不上如此。
    三、有的放矢地辟“邪”、伐异
    道末咸初酝酿和爆发,历时十余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不但对清王朝的政治统治给予沉重打击,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使清朝统治阶级惊呼不迭的一场空前“奇变”。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起义利用了拜上帝教。该教并不等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而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具有特定主观条件的洪秀全,利用他可能利用的基督教的一些素材,结合中国传统宗教和文化成分,而创立的一个教种。对其宗教本身的真实面目,清朝统治者并没有能认识得十分详确,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无意歪曲了的。然而,对于太平天国于清朝统治者所认定和极力维护的“正学”,对传统纲常名教的正面冲击,他们是异常敏感和重视的。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前半期,这方面的声威与其势如破竹的武装斗争相配合,也确实显示出颇为强大的冲击力。
    太平军由起义地北进以及定都天京后西征、北伐的进军当中,所到之处不但大量地捣毁从民间所立乃至为官方致祭对象的庙宇、偶像,而且凡“学官正殿两庑木主亦俱毁弃殆尽”(注: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十二,《杂载》。)。在其都城天京,把孔庙尽行折毁,甚至把孔子牌位劈碎抛于马粪堆里,地主文人因有“大成牌位不完全,委地搀将马粪捐”(注:《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 第6册,第389页。)的感叹。清朝的原江宁学宫被改作“宰夫衙”, 文圣之殿堂变为“椎牛屠狗”的场所。对于清朝以及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典”的儒家经籍,则斥之为“妖书”,在“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之列,甚至曾在辖区大规模地进行搜禁“妖书”的活动,出现所谓“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注: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禁妖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 神州国光社1954年第3版,第4册,第735页。)的局面。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完全正确的文化态度,其中包含了对传统文化无分析鉴别地一概否定的简单和偏激。不过,这种情况没有也不可能保持太久,很快就有一个宣布“孔孟非妖书”的根本转变。尽管如此,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就足以让清朝统治阶级深切地感觉到“名教之奇变”的忧惧和仇恨。湘军首领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就有这么一番典型的话: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注:《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5年第2次印刷本,第23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