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一场不该发生在中国的战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周銮书 廖信春 参加讨论

8月30日,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以惨败而告终。
    整个战役为期22天,日军被击毙8万余人,山田司令官以下59 万官兵投降,伪满蒙军大部溃散。战役期间,昔日不可一世的关东军恰如丧家之犬,在苏军追击之下,武士道式的斗志荡然无存,关东军司令部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和撤退。败亡之际,侵略者们的精神陷于崩溃,为数众多的人在绝望中自杀,其中有112师团长中村次喜藏中将。8月17日,到汉城担任护卫天皇代表座机的镰田正邦大尉,在完成任务返航时,见苏联飞机已排列在机场上,竟率4架飞机冲击机场,自我炸毁。 据守虎头要塞的日军,在苏军的强攻下誓死不降,至8月26日有1387 人葬身于自掘的坟墓,另有53人被俘。可怜被抓来修筑虎头要塞的十几万中国劳工,做了战争罪犯的陪葬。
    日本战俘后来被押解到苏联西伯利亚做苦工,过着“比死还惨”的日子,“由于粗劣的给养,繁重的劳动和有名无实的医疗等原因,在思念祖国、梦会亲人中死于异乡的大有人在;有的收容所死亡率竟高达60%”(注:〔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四册,易显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76页、第1739页。)。到1950年止,被遣送回国的仅54.66万人(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册第617页、第616页、第632页、第618页、第660页、第709页、第709页、第659页、第66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另外,由于关东军的迅速失败,留在东北的80万日本侨民和军属,来不及疏散避难,在战乱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不堪名状的惨状”中,因饥饿和疾病,死亡者不计其数。
    通过这次战争,苏军完全彻底地消灭了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等广大地区,从而为战后国际政治斗争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日本关东军的战略物资和这些地区的日伪财产、工业设备全部被苏联收为己有,搬运一空。真正的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之战,是在日本政府已决定投降的总形势下,在敌我力量和作战态势相差悬殊的具体形势下展开的。客观形势决定了日军的失败,它只有被动挨打、缴械投降之理,不可能有主动进攻、作战取胜之望。当苏军排山倒海般地扑击关东军时,自然能收到摧枯拉朽之效。何况,它的作战得到了中国人民及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的大力支援、配合,还有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参战,使其在异域作战如同在本国作战一样,不缺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客观条件决定了苏军能够一举成功,大获全胜,情况十分清楚,无须赘言。
    不过,在作战指导上,日军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苏军却表现了诸多优点,为总结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我们尤有必要加以考察。
    日军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准备不足。
    从1905年日军发动日俄战争,到1944年9月的40年间, 日本关东军对俄、对苏一贯采取进攻的战略。其军事理论、作战计划、兵力部署、战场建设及教育训练等,都为攻势战略服务,并受其制约。直到1944年9月18日,日军对苏战略才被迫由攻势转为守势, 但军部思想仍极不一致,长期争论不休,作战计划议而不决,致使整个军事体系跟不上这一战略转变。这是日本“对战争指导最致命的癌症”。关东军对苏防御计划的制定拖延不决,虽然在1945 年1月就拟就一份防御作战的计划,但5 月30日大本营给关东军下达的命令仍是“加强在朝鲜满洲的对美作战及对苏作战准备”,主要是在朝鲜北部实施对苏作战准备。(注:[苏]别列鲍罗多夫《突向哈尔滨》,晓渔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102页。)同日,命令中国派遣军进行“必要的对苏作战准备”,并调59、63、117、39四个师团到满洲、北朝鲜。此前, 中国派遣军已于1945年1月29日命令华北方面军加速对苏作战准备。(注: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册。)直到1945年7月5日,大本营才最后定下一套对苏作战计划来,这时离开战仅1个多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 要完成由进攻转入防御的兵力部署调整、防御工事的构筑、军队的临战训练,都是不可能的。
    例如,关东军在国境线上建设的17个筑垒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面和北面,这是适应进攻战略的基地。1945年4月, 日军大本营曾明确指示:苏军进攻满洲,北部正面是辅助突击方向,东西两面将采取向心突击;决战的主力位于西部正面,东部为决战的次要方向。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本营的判断是准确的。依据这一判断,理应建立以大兴安岭为屏障的西线防御体系。然而,关东军在西部正面既没有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也没有补救的措施,该方面防御工事十分薄弱,筑垒地域仍只有正面右翼的海拉尔、满洲里两个。结果,苏军从蒙古东部突出部到大兴安岭的二三百公里之遥,以及翻过一个偌大的山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战斗。我们观察整个远东战役中,唯一能在某种程度起阻敌作用的,便是筑垒地域。如果在大兴安岭各隘口建筑坚固防御工事,苏军绝不可能顺利通过这道宽达300公里的庞大天然屏障,而在几天之内进到东北平原。又如,关东军曾计划构筑三道防御地带,但战役开始时,第二道只构筑了部分阵地,第三道刚刚开始构筑,因此也基本上没起到阻击的作用。兵力与装备准备同样不足。关东军司令部原打算将在满兵力由45万增加到90万,由于精锐兵团相继外调,除调来华北4个师团援兵外, 只好在满洲本地实行所谓全体动员。
    为改变东面的态势,并在属于弱点的西面及西南正面设置复廓阵地,关东军司令部曾要求大本营增设两个军司令部。但因形势紧迫,只得依靠自力弥补,即进行所谓全体总动员,对在满日本适龄男子,除从事行政、维持治安和交通通讯、军需重要产业等所必需的约15万人外,其余25万人全部动员,于7月10日正式发令,编成师团8个,混旅7 个及坦克旅团、特警队。(注:1992年6月11日,《参考消息》。)
    关于装备,规定除全部抽调兵器尚较富裕的国境守备队之外,并通过改编伪满军(将其充用工兵、辎重兵)腾出的武器悉数挪用。如仍不足用,即以竹枪装备也无不可。(注:从1900年沙皇俄国入侵我东三省,至1945年苏军进攻日本关东军,在我东北地区,俄国和后来苏联共计有六次大的军事行动,日俄战争是较大的一次。)
    当然,鉴于关东军兵力薄弱,大本营也采取了一些救援措施,主要是从华北调去援军。如8月9日发出大陆指令第2536号,指示准备从中国内地转用于南满方面1个军司令部、约6个师团、6 个旅团兵力及作战所需弹药、资材。14日, 大本营指示“先将一个军司令部及最低两个师团……迅速转用于满洲、朝鲜方面”,中国派遣军于14日收到指令,即命118师急速开往张家口方面。15日, 航空总军也鉴于张北方面的紧迫情况,将调往朝鲜的部队暂归中国派遣军使用。但这些都不过是杯水车薪,缓不济急, 且难于实现。
    二是部署不当。
    在兵力部署上,关东军也没有按照新的防御体系加以变更。既然判断苏军主攻方向在西部,却又没能往彼处增加兵力。按照三个方面的部署,西部只占1/4强,而摆在第一线的兵力只有3个多师团, 在漫长的西线,不过点缀而已。
    在东面和北面,摆在第一线的兵力也很少,战争初期交战的主要是筑垒地域守备队,至于机动兵力,只有东面的若干师团参加作战。而在第1、2防区仅有2.5万人,距边界40-50公里布防, 因此苏军攻击一开始就改为追击。指挥员的命令是“只管前进,不要停留!绕过独立支撑点” 。 而在北面,则一点机动兵力也没有。关东军司令部将主要兵力置于长大线以东、长图线以南,目的据说是要“诱歼进攻之敌”和在东南部山地坚持长期战争(游击战)。但这不是英明之举。按照边防作战的常理,不管是保守全境还是固守某一地区,都应该在边境线上部署必要的兵力,用于迟滞敌人前进的步伐,或消耗其有生力量,或破坏其交通,以利于主战场的作战及后方疏散。关东军不注重边境线的防守,像西部正面2300公里的纵深地带竟然只派少数兵力做做样子,让苏军轻易通过,而主力均置于无用之地,在几乎一枪不放的情况下就迎来了投降,这实在是愚蠢不过的部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