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东风唤不回(2)
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采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一味穷兵黩武,变本加厉地进行颠覆大陆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幻想有朝一日反攻成功,东山再起。几十年来,为了实现其“反攻复国”的美梦,台湾当局根据国际、大陆及岛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曾先后三次对其军事战略方针进行过重大调整。 第一次:1949-1972年,为其“攻势战略”时期。 退台伊始,随蒋而至的60多万残兵败将处于极度混乱的绝望之中,他们因前途莫测而惶惶不可终日。1950年3月1日,蒋介石遂行“复职”。随后,便信誓旦旦提出“一年准备、二年进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反攻复国”计划。为此,蒋介石决定对这些弱不可恃的属下进行一番整饬肃正,以剪除异己、厚植“精英”,提高反攻战力。整肃中,先后以“通匪”、“叛乱”、“渎职”等罪名,枪毙了国民党原浙江省主席陈仪、原副参谋总长吴石、第四兵站总监陈宝全等,判处原第六兵团司令李延年、第73军军长李天霞有期徒刑各20年。此外,还以实行“军官假退除役制度”为名,用“评议委员”、“道德重整会专家”等虚职,将军中要人阎锡山、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徐永昌、何键等一一逐出军界,从而强固了蒋氏政权统治。同年6月,一贯垂涎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的美国政府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改变了“弃蒋”政策,这无疑使蒋介石政权获得了一线生机。为了进一步武装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美国政府在派遣第七舰队协防台湾、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的同时,加强了对台湾的军事卷入。1950年下半年开始,在台的美军与国民党军组成联合部队,由麦克阿瑟统一指挥。1951年5月,美国向台湾派驻了777人的庞大军事顾问团,充斥各指挥机构,同时送给国民党军队足以装备20个师的美式武器。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这样,台湾当局每年可从美国那里得到巨额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到1958年下半年,美国在台湾的顾问团人数已达1536人,驻台美军超过15000人,形成美台军事合作的最高潮。据此,台湾当局认为其安全得到美国的有效保护,于是便提出了“厚植反攻战力”、“伺机反攻大陆”的“攻势战略”方针。 1958年,中东地区相继爆发战争。台湾当局认为“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下令“台、澎、金、马地区之国军各单位,取消所有官兵休假,各级部队立刻进入战时戒备状态”。为了惩罚美蒋对大陆的一系列骚扰和破坏,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中东人民的反帝斗争,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最高领导层断然决定:对金门、马祖蒋军采取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就是震动世界的炮击金门。此役,经过美国刻意“包装”的国民党军队遭到沉重打击,被毙伤官兵7千余人,其中“国防部长”俞大维、“金防部参谋长”刘明奎受伤逃命,而“金防部副司令”赵家骧等则命赴黄泉;击落、击伤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摧毁各种工事320余个,火炮68门以上。损失虽然惨重,蒋介石政权却倚仗源源不断的美援,仍然一意孤行,频频派遣武装特务寻衅滋事,至70年代初,先后进行了140余次窜犯袭扰活动,均被我沿海军民全歼,致使台湾当局的“反攻复国”美梦幻灭。 第二次:1972-1979年,为其“攻防并重”时期。 1972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值得自豪的一年。而对偏居一隅的台湾当局来说,则是“黑色的一年”,真可谓灾难频降,不堪回首。2月21日,一向被蒋视为赖以生存的后台、世界上头号强国元首--美国总统尼克松,居然到没有外交关系的北京作为期一周的访问,并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注: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同时做出“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承诺。当年便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台湾撤军和减少相关的军事活动。 美国政府的如此举动,不仅给台湾国民党当局以致命打击,也给世界政治舞台带来了强烈冲击。同年9月25日,日本紧步美国后尘,新任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签字,宣布中日两国关系不正常状态已结束。“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日本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一立场,中日两国从今日起建立外交关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并称日台条约自动失效。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当局断交,又纷纷与新中国建交。至1974年底,仅有20个国家出于某种利益与之维持“外交”关系。而在国际大家庭中,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外,台湾当局已被从所有的联合国机构中逐出。 “外交”上的困挫,使台湾当局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陷入了一片大动荡、大混乱之中。尤其是尼克松主义的巨大冲击,美国政府在亚洲实行收缩政策,逐步减少驻台美军(至中美建交前夕仅象征性地留有650名军事人员),使台湾当局深感美台“协防”已不可靠,正如当时蒋介石所哀叹的:“今后,我们必须更要依靠自己了”。(注:沈剑虹:《使美八年纪要》,第52页。)于是,台湾当局便将其军事战略逐步调整为“攻守兼备、攻防一体”。1973年,台湾当局正式提出了战略构想,即在“攻防布置上以强化台湾防卫为第一优先,确保台湾安全;同时加强攻势作战整备,相机策应反攻”。1974年11月24日,蒋介石致函全体国民党党员称:应经常强调“反攻复国”之战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七分敌后、三分敌前;七分间接路线、三分直接路线,亦可归结为三分物质、七分心理。因此,加强对大陆的心理作战亦是“反攻复国”的重要战略。据此不难看出,台湾最高当局已将非军事手段放在重要地位,并妄图以非军事手段伴以军事手段,长期固守,最终达成“复国”目的。为此,台湾当局还进一步拟制了金门、马祖等“外岛”分区固守的防御作战计划,并进行突击运补,将战略物资存量由半年增至一年。“攻守并重”战略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台湾当局对军事反攻大陆既意识到了它的不可能性,同时又带有那么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情。 第三次:1979年以后,为其“守势战略”时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政府明确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将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注:《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7日。)4月26日,最后一批美国军事人员撤离台湾。台湾当局在失去美国直接军事保护的情况下,被迫进一步加强防御作战准备,再次将其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为“积极防御、独立固守”。1981年10月25日,蒋经国在答美国记者问时认为,“光复大陆”是个政治问题,不一定要用“军事手段来实现”。蒋经国这次的谈话改变了台湾当局过去以军事力量“反攻大陆”的说法,也修改了以往“攻防并重”的提法。李登辉上台以后,宣布“以静制动”原则,更进一步排除了台湾趁机军事反攻大陆的可能。为此,台湾军方相继裁撤了用于进攻袭扰作战的特种作战部队和适宜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作战的轻装部队,较大幅度裁减了驻外岛部队,组建了主要用于台湾本岛机动防御作战的机械化师。十几年来,台湾对“积极防御、独立固守”的军事战略主体虽然没有改变,但在很多局部方面却进行了多次调整。如在战略指导上,台湾当局在1992年公布的《国防报告书》中将从7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制空、制海、抗登陆”,扩展为“空中防卫、海上防卫、陆地防卫”;(注:台湾1992年《国防报告书》,第62页。)在1996年的《国防报告书》中,台湾当局又将其作战指导确定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所谓“吓阻”,即“吓阻敌人使其不敢轻言战端”。(注:台湾1992年《国防报告书》,第25页。) 总之,从台湾现行军事战略演变的趋势来看:台湾当局仍视大陆政权为主要的“假想敌”和潜在的严重威胁。据此,正按李登辉“钦定”的“以静制动”原则,注重技术建军,强调提高反封锁作战能力,花巨资四处求购先进武器,试图在本世纪末,其主战舰艇和飞机等达到西方国家80年代的水平,以此取得高技术的优势,达到“有效吓阻”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