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主要助手,一直工作在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西安事变中,他根据党中央的方针,运筹帷幄,多方斡旋,促使其和平解决,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抗战期间,他参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出师敌后和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筹划。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他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为了制止内战,他率领我党代表团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在陕北,他同毛泽东、任弼时同志率领中央机关以大无畏的气概与敌人周旋,指挥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西柏坡,他协助毛泽东同志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部署与指挥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代表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共同纲领》,全力以赴地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周恩来同志总理国务,组织领导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他工作的首要课题。他认为:“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开国之初,他和陈云同志负责领导繁重的经济恢复工作,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财政经济崩溃的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一边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指挥抗美援朝,一边下大力抓水患严重的淮河治理和全国铁路的修复。他和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同志一起负责编制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他们几次出访莫斯科,先后达成了苏联援建我国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程的协议。这些重点工程和环绕它的几百项工程建设,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大跃进”之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周恩来同志和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使经济形势实现好转。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和艰难的环境中,周恩来同志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坚持排除干扰,始终没有放松经济工作。在他重病期间,仍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对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进行的全面整顿。周恩来同志不仅参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且精心组织,部署实施。他特别关注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和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解放之初还不能制造一辆汽车,而到六十年代后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很快相继研制成功,周恩来同志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 周恩来同志是重视科学技术和尊重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提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他和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同志领导制定并组织落实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一规划提前五年于一九六二年基本完成,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周恩来同志还领导制定了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尽管规划的实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仍取得不少成就。周恩来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人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他为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扩大知识分子队伍,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他在一九五六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在一九六二年三月广州会议上作的《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希望知识分子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继续进步。周恩来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论述,受到党内外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