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写真述实,再现风采(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徐梁伯 参加讨论

学术信息丰富,引人入胜。治史者都有一个体会,非学者型的人物评传好写,学者型的人物评传难写。因为学者型的历史人物,他们思想、言论、著述往往涉及某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发展状况及特点等。这就要求评传的作者也必须对传主的学问专长有相当的熟悉、研究和把握,方能对其做出准确的评析。
    薛福成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儒学根基绵远,又钻研经世实学,追随曾、李,旁及各家,出使国外,更是见多识广,举凡天文地理、经济、社会,甚至连艺术、医药卫生均有涉及,其学问的渊博,自然不同一般。这就为撰写他的评传带来极高的难度,对《评传》作者的学养、知识结构提出相当高的要求。通读《评传》,我们可以感到丁凤麟先生不仅对薛福成的渊博学问、学术思想、著作有相当好的把握和独到的研究,而且对同时代思想家、学术流派亦十分熟悉。评述中举凡所及,上溯先秦诸子、历代学人、旁及中外,作者引征生发,收缩自如。这就使本书包容了丰富的学术信息量,使读者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享受。例如写薛氏登临泰山作《登泰山记》,不仅联系到孔夫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千古绝响,而且引出桐城派大师姚鼐的《登泰山记》不朽名篇。写薛氏朝觐光绪帝呈献《使西纪程》,对郭嵩焘的地位与贡献作了精当的介绍。写薛福成接受西方的天文科学知识,对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说”提出怀疑时,旁征博引,介绍多种相关学说,从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的元气本体论,到西方天文学家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远古地理典籍《释典》,到明代来华传教士呈献的《西洋图说》,乃至近代魏源、王韬的地理著作,有详有略,紧紧围绕传主的论题次第展开,疏密有致。这些丰富的信息知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夜观天象,但见繁星点点错落其间,有满目生辉之感。
    全书在记述评价薛氏一生活动、思想著述的过程中,均穿插有简练准确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复杂人际关系的介绍。使读者阅读《评传》时,即使不熟悉中国近代历史,就能对薛福成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大致的印象。这种简练的背景介绍,亦显示了作者的功力学养和研究近代史新(心)得。如写薛福成的少年时代,既介绍了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的江河日下,也写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对之施以武器的批判”所带来的尴尬;十四年严重的战争创伤,“使大清王朝更加显得进退维谷,气息奄奄”。如此等等,力求使传主活动立体化。
    努力开拓,富有创见。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往往受传主生平事略和传论体例的制约,很难在学术上展开深入探究。《评传》作者却以敏锐的视角,抓住传主富有创见的观点,在历史时空上予以学术性阐述,提出了不少值得珍视的论列。
    比如,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后中外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往的近代史论著都着眼于剖析其危害性的负面效应;《评传》作者则依据薛福成在不同时期的论述,对此进行了辩证分析。薛福成在19世纪60年代曾作如下论述:“自泰西诸国立约以来,大抵于中国有利有害。利则通有无以裕税饷,得利器以剿强寇,此中国之大益也。害则洋烟不禁,渐染日广,传教通行,许其保护,此中国之大损也。窃尝较其轻重,要其始终,则所谓益者什一二,损者什八九,其利害之不能相抵也明甚。”《评传》依据薛福成的估量,公允地提出,薛福成既清醒地看到中外立约促使商品流通,为中国增加了关税收入,带来了洋枪洋炮,是有益的一面;又尖锐地看到鸦片弛禁流毒日广、洋教通行给中国社会带来无穷的祸害,从而得出害远大于利的结论,亟待挽救。对不平等条约的社会影响进行正负两侧面的分析,值得注意。《评传》还依据薛福成在80年代对这问题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患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揭示薛氏据此,进而提出对中外不平等条约“订期修改,以剂其平”的建策。《评传》作者就此评析道,薛福成对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的实质及其危害性的分析,充分证明薛福成对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贻患”的认识,确实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视觉更切进西方列强侵略、奴役贫弱国家的政治实质。对薛福成观点的热情肯定,也反映出《评传》作者的辩证思维。
    再如,人们谈到中国的近代外交,以往总是着眼于屈辱的一面。可是,《评传》依据实事求是的治史原则,对薛福成外交生涯中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具体的评述。薛福成在1894年同英国外交大臣签订的《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过去有人认定为“完全失败”。可是,《评传》作者依据历史事实,阐述薛福成是在国内外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怀抱“收利权于西国”的爱国情操,主动请缨,同英国外交当局进行了异常艰辛的谈判交涉,迫使英国作出适当让步,双方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20条。《评传》还对条款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条款,中国收回了被英国侵占的铁壁、天马等关隘,收回了车里、孟连两土司全权,而且取得了在“大金沙江行船”的权利,“英国待中国之船,如税钞及一切事例,均与待英国船一律”;条款还规定,中国在同意英国设领蛮允的同时,可派领事官驻扎缅甸仰光,“中国领事官在缅甸,英国领事官在中国,彼此各享权利,应与相待最优之国领事官所享权利相同”;还规定,“两国人民,无论英民在中国地界,或华民在英国地界,凡有一切应享权利,现在所有或日后所添,均与相待最优之国一律,不得有异”。这些内容,体现了两国外交间的对等原则,在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史上,虽属极其罕见的个案,更显现出杰出外交家薛福成艰辛努力所导致的可贵成果。作者据此论定:薛福成将这次外交成果称之为“乘便利于境外,播声势于寰中,似稍足变旧规而张国体”,看来也并非溢美之词。
    此外,本书对薛福成“倚厥专长、各尽所用”的人才思想,“苟无新法以养之,则必有人满之患”的人口观点,以及“用机器殖财养民”、“曷若以公法为依归”等等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宝贵思想的评述,都颇具创意,在不同程度上拓宽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涵,更为广大读者深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这本《薛福成评传》,不失为颇具特点的力作。如果还有什么不足的话,以笔者愚见,其一,传主的形象还不够丰满完善。从全书的内容看,作为爱国者、改革派思想家政治形象的薛福成是丰满的,但作为社会生活的世俗的家庭成员的薛福成,其形象则单薄而模糊,使读者难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鲜活的薛福成形象。其二,从全书的结构来看,交待薛福成的去世,一生的终结,份量似乎太轻,过于简略,令人难免为之抱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