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史料论略(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何忠礼 参加讨论

王之望的这份奏疏,深刻地揭露了一个事实,即历史记载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充满着假象。在封建社会里,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总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标准,来评价人物、事件和政策的好坏。有时直接加以攻击或赞扬,有时假借民意,进行间接的攻击或赞扬。他们的这些议论或奏疏形之于笔墨而被流传了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史料,使人真假莫辨。有学者曾经指出,由于封建社会里只有地主阶级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所以最高统治者若想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可以得罪广大农民,但不能得罪反映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文人士大夫。若得罪了农民,他们除了揭竿而起以外,不可能给封建统治者的罪行留下多少记载;反之,如果得罪了文人士大夫,他们尽可以夸大其辞,给他在史书中留下恶名,让他永世不能翻身。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确实不乏其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果成了二千余年来历史上最大的暴君;王莽改制,为了缓和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皆禁止买卖,从而损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过去曾经拥戴王莽称帝的文人士大夫终于愤然离他而去,并将他加上了“篡位”的罪名;南宋权臣韩侂胄将道学打成伪学,迫害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官员,虽然他后来因为抗战失败而被投降派矫诏杀害,史书仍然将他打入《奸臣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党同伐异,故意歪曲事实的记载也不在少数。可以这样说,史料内容如果涉及到朋党之争的是是非非,往往容易失实。如章惇乃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员,不仅才干卓著,而且坚持原则,不搞裙带关系,四个儿子虽然都由进士出身,“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后来保守派为他修国史列传时,竟将这种“不肯以官爵私所亲”的优良品质,说成是“穷凶稔恶”(注:《宋史》卷二○三《艺文二》,卷四七一《奸臣·章惇传》。)。元代史臣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又将章惇打入了《宋史·奸臣传》。
    其次,由于谄媚统治者或屈服于他的权势而有意错乱和捏造史实。这方面除了上述“金匮之盟”等例子以外,美化统治者或掩盖他们丑行的史料,在史籍里可谓不胜枚举。如正史中凡涉及到某一朝代的开国皇帝出生时,总不外有“红光满室”、“异香经宿”等怪异现象出现,修史者明知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还是照写不误。既然这种荒诞不经的事都可捏造,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为统治者捏造和歪曲的呢?
    第三,由于出于孝子慈孙或门生故吏之手而有意错乱和歪曲史实。这在有关墓志铭、神道碑、行状、传记中表现最为明显,夸大功绩者有之,掩盖罪责者也有之。如南朝萧子显修《南齐书》,为其父萧嶷立传,长达9000余字,篇幅占了全书的四十分之一,内称萧嶷是“周公以来,则未知所匹”的人物,纯属肉麻吹捧。凡是涉及墓主因贪污、渎职而遭贬谪的史实,在墓志铭和行状中多避而不谈,偶有提及,多将原因归结为“与长官不合”,“遂挂冠而去”,或说成是为民请命而受人诬陷所至等等。总之,在这类史料中,多数有美化和拔高的成分。
    第四,由于得之道听途说而造成史料的错乱。这种情况,以笔记、小说、野史、杂说为最甚,上文已有所论及,今再略举一例:《梦溪笔谈》卷九谓:“柳开少好任气,……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自拥车以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按柳开(947~1000)是北宋初年古文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他考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进士。张景(971~1019)系柳开学生,时年只有四岁,他考取进士是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两人怎能同时应举(注:参见柳开《河东集》卷一六所收张景撰《柳开行状》。)?这个错误显然是沈括轻信道听途说所致。
    第五,由于版本不善而造成史料的错乱。有些刊本或抄本,因刻写疏忽,或为了谋利而粗制滥造,或因翻刻者别有用心的删改,致使内容发生脱漏和舛误。如南北朝有一权贵。他读了一部名为《蜀都赋》的书,里面有“蹲鸱”二字,并作注曰:“芋也。”但将“芋”字误抄成羊字。一次,有人送羊肉一块给这位权贵,他复信表示感谢,信中用了“损惠蹲鸱”一语。“馈赠羊肉”说成了“馈赠芋头”,使收信人读后惊讶不已。
    三、鉴别史料,正其讹误
    在古代,学问分三个方面,即义理、文章和考据。义理是关于儒家经典、伦理道德方面的学问;文章是关于诗赋、策论、表章、制诰等文学才能;考据又称考证,是关于鉴别史籍和史料真伪及价值大小的学问。人们对义理、文章的重要性,并无争论,对考证的评价却大不一样:有人视考据为无足轻重的雕虫小技,有人认为只有考证才是真正的学问。实际上,两者都说得有些偏颇。公允地说:没有考证而从事著述,宛如将大厦建于流沙之上,动辄就会倾倒;为考证而考证,则形同无的放矢,失去了考证的意义。所以两者都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考证和著述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写好论著,必须搞好考证。
    要鉴别史料,正其讹误,搞好考证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搞清史料的确切含义,尊重史料的客观性。每一条史料,都有它一定的含义,只有领会其真正意思,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引用,否则与用了错误的史料并无两样。如明人陆琛《河汾燕闲》卷上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即印书之始,又在冯瀛王(道)之先矣。”陆琛不了解废像、遗经乃两件事;一须雕,一须撰,这是后周武帝灭佛捣毁佛像、焚烧佛经的结果,他将“雕撰”误解为“雕版”,从而得出隋文帝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错误结论。
    二是引用他书要检对原文,并尽可能地引用第一手史料。他人文章中所引用的史料,由于传抄疏忽和校对不精等原因,可能会产生文字脱、衍、倒、误及篇目张冠李戴等错误,引用者一定要核对原文,以免以讹传讹。所谓原文,也有第一手、第二手乃至第三手史料的不同。第一手史料是指最早形成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据第一手史料而撰成的中料,以下依次类推。如研究宋史,《宋会要》是第一手史料,据国史、实录、会要等编撰而成的《宋史》是第二手史料,据《宋史》编撰而成的《宋史纪事本末》就成为第三手史料。一般情况下,史料总是越抄越错的,故以第一手史料为最可信。
    三是要尽可能引用好的版本。一部史籍,往往有多种版本,所谓好的版本,是指雕版早、校对精的足本。如《筹海图编》一书,有嘉靖本、隆庆本、天启本、康熙本等,作者为明朝嘉靖年间出任过江浙总督的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在隆庆本中,作者还是郑若曾,从天启本起,已被书坊篡改为胡宗宪了。再如二十年前,史学界对宋江有否投降的问题曾经出现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几次著文否定宋江投降。后来有学者引用北宋末年人李若水《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一诗,证明宋江确实投降了朝廷。邓先生至此才承认自己以前的看法是错的。学问渊博如邓先生者因何连《忠愍集》也不知道呢?原来他曾经读到过的《忠愍集》是一卷本,没有诗一卷。这是不用足本而造成错误的一个例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