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屈辱·反省·觉醒(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社会科学》 沈嘉荣 参加讨论

“外间纷纷言有眼盈坛,亦无其事。盖杀孩坏尸,采生配药,野番凶恶之族尚不肯为,英法各国乃著名大邦,岂肯为此残忍之行?……眼珠若盈坛,则堂内必有千百无目之人,毁堂之时,何无一人见在?即云残害,其尸具又将何归。此可决知其妄者。”(23)外国传教士确有侵略劣迹,但挖眼剖心残害儿童则查无实据。居然有那么多人传谣、信谣,反映出群众的愚昧落后。
    二是知识结构不适应时代需要。鸦片战争以来所发生的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直接的是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科技水平的较量,说到底又是两种人才素质的较量。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清代的文字狱,造成知识分子一些积习:诸如远离政治,自呜清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懂经史子集,能琴棋书画,但缺乏国际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不会打仗,不会办外交,不会经商理财;习惯于在故纸堆爬梳,做注释注疏性文章。严复指出:“且中土之学必求古训。古人之非,既不能明,即古人之是,亦不知其所以是。记诵词章既已误,训诂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以至于今日之经义八股,则适足以破坏人才,复何民智之开之与耶?”(25)稍后的邹容更是痛快淋漓地抨击:“中国士子者,实奄奄无生气之人也”,“汉学者流,寻章摘句,笺注训诂,为六经之奴婢,而不敢出其范围;宋学者流,日守其《五子近思录》等书,高谈其太极无极性功之理,以求身死名立,于东西庑上,一噉冷猪头;词章者流,立其桐城、阳湖之门户流派,大唱其姹紫红之滥调排控;名士者流,用其一团和气,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声五律,六品官阶,七言诗句,八面张罗,九流通透,十分应酬之大本领,钻营奔竞,无所不至。”(26)甚至,连光绪皇帝也意识到:“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应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27)
    经鸦片战争之后,大最引进了近代科学知识,如天文、气象、数学、理化、博物、地理、化学、生物学、光学、医学等广泛的科学领域,大大充实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更主要的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中国新型人才应运而起,其渠道有二:首先从封建士子中分化出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冯桂芬、马建忠、薜福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的特点是,自幼接受封建教育,国学底子厚,多数有为官从政的经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或办理洋务,或从事外交,对外国人有较多接触,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制度,发生了逐渐地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过程。第二种类型的,就是自幼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成为新一代的近代知识分子,如1872-1875年派三批幼童赴美留学,1881年近百名学成回国人员,分别在铁路、电报等企业任工程师、经理,或充任外交官、或任教员、医生、海关官员,其中有杰出人物詹天佑。稍后又派青年分三批赴英法留学,回国后参与造船、开矿、制造火药等等。其中有著名人物严复。自1873-1911年,各省所派官费留学生总数为3320人,加私费留学生,合计约有数万人。(28)此期间,清政府逼于形势也作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废八股,改书院、私塾为学堂,在课程设置上,中小学除各门基础知识外,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大学本科分设八科,其中政法科,学政治法律;格致科,学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工科,学土木、机器、造船、兵工、电气、建筑;商科,学银行、保险、关税、贸易等。中国知识阶层摆脱八股取士的桎梏,睁眼看世界,从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知识阶层,以及稍后出现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向东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知识阶层。
    三是传统价值观遇到挑战与近代价值观的产生。主要是下列各点:由崇尚道德到注重物质建设。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价值观是重义轻利、崇德贱力。孔子主张“义以为上”(29)董仲舒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30)这种把“义”与“利”相孤立和对立的观点,在列强的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讲仁义道德,而如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作后盾,整个民族只能处于被欺凌的地位。有识之士领悟到:只有富,才能强,只有“自强”,才能“御侮”。从而开始了由崇尚道德,到注重物质建设,走富国强兵之路。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兴办洋务企业,到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出现的实业救国高潮,一批民族工商业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出现。孙中山认为:“实业发达,铁路大通,则十年后,(中国)未尝不可成为极富之国也。”(31)
    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开放。英国的大炮曾“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32)但是从太平天国起,就有主动引进的意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明确表示:“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晚清时期公派或私费出国留学、出洋考察几成风气。中国与世界结束人为的隔离状态,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先前分散的孤立的地区和国家,逐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所取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3)近代以来,已“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34)谁欲自我孤立,谁就是自甘落后,然而已为世界历史潮流所不容。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35)又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36)
    从“重本抑末”到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是:重本抑末。其所谓“重”,无非是把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向朝廷交税,向地主交租,以维系王朝的长治久安,其所谓“抑”,即对于工商业者课以重税,多方限制的政策,以避免造成人口流动等不稳定因素。以至于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获得正常发育并转化为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后,有识之士始认识到,振兴工商是由弱转强,由贫转富的关键。李鸿章说:“泰西以商立国,商务之盛衰,即国势强弱所由判,凡有益商务者,必竭全力以图之。年来日本步趋泰西,亦四出通商,以为利国利民之本。”(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