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接受视野中的唐宋变革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问题》 牟发松 参加讨论

⑦《中国史通论(上)·中国近世史》第1章“近世史的意义”,第323-334页。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载上揭《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
    ⑧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序说”及第1编“开元末、天宝初之际作为一个时代转变期的考证”。东京:创文社,1974年版,第1-196页。
    ⑨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中国近世史》,第323页。
    ⑩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第7页。
    (11)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卷首所载谷川道雄所撰《致中国读者》。
    (12)那波氏提出开天之际“转变期”说的《开元末、天宝初之际作为一个时代转变期的考证》一文,系1937年5月提交的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见《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卷末所附“那波利贞博士著作主要目录”,第687页。
    (13)陈寅恪:《论韩愈》,载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已畦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1、82页。
    (15)吕著《隋唐五代史》下册第21章第5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第1330页。氏撰《拟中国通史教学大纲》,氏著《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7页。吕著:《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同氏:《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请见二书“目录”。吕氏1952年提出的中国通史分期说,见上揭《吕思勉遗文集(上)》,第525-585页。
    (1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第2编“中古文化史”第16章“唐宋间社会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49页。
    (17)钱穆:《国史大纲》“引论”第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3篇“论唐代的变化”、“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张泽咸:《“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20)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问题》,氏著《宋代经济史(上册)》“代绪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40页。
    (21)侯外庐:《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氏著《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22)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氏著《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344页。参氏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第5编《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分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81-421页。
    (23)上引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强调,要注意京都学派“唐宋变革”命题的原意和特定含义。“变革”是革命性的“根本的改变”,“足以淹设那些连续,把(唐宋)两个朝代分割”,不应将“变革”混淆于一般的“转变”,将“唐宋变革期”混淆于中性的“唐宋时期”。
    (24)兹补充一则制度史方面的故实,从近年来新发现的明钞本《天圣令》残本可见,仁宗时所修法典《天圣令》,即是以《唐令》为蓝本修纂而成,不仅将唐令中适用于北宋当时社会的令文经修改后作为现行法,而且还将弃而不用的《唐令》条目照抄保存于后。详见戴建国:《天一阁藏明钞本官品令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版。
    (25)2009年5月22日笔者以“唐宋变革论”为题在本校(华东师大)作讲座,韩森教授应邀作评论专家。她在评论时提出上述质疑。
    (26)《旧唐书》卷189下《儒学·陆质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4976页。
    (27)有关啖助学派上述特点,古今论者甚多,已成常识。近年来相关论文,特请参刘乾:《论啖助学派》,《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杨世文:《啖助学派通论》,《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林庆彰等主编:《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收录了海峡两岸及日本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刘、杨二文亦被收录。为省篇幅。以下引征收入该论集中的成果,不再注原出处。
    (28)王应麟著、翁元圻等注:《困学纪闻》,卷七《穀梁》,栾保群等校点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8页。
    (29)皮锡瑞:《经学通论四·春秋》“论啖赵陆不守家法……”条,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9页。
    (30)陆淳纂:《春秋集传纂例》卷1《赵氏损益义》,《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8册,第258页。
    (31)《新唐书》卷57《艺文志一》“春秋类”,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1441页。并参据稻叶一郎《中唐新儒学运动的一种考察--刘知几的经书批判和啖、赵、陆氏的〈春秋〉学》一文。所列论著的选取,参据稻叶氏论文中所列按著者生存年代先后排列的唐代《春秋》著作表。林庆彰等主编:《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第312、313页。
    (32)《柳宗元集》卷9《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8、209页。
    (33)章士钊:《柳文指要·体要之部》卷9《陆文通先生墓表》,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278页。上揭林庆彰等主编《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即收有数篇专文,如赖亮郡《中唐新〈春秋〉学对柳宗元的影响》,寇养厚《中唐新〈春秋〉学对柳宗元与永贞革新集团的影响》,等等。
    (34)《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刘敞《春秋传》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5页。
    (35)皮锡瑞:《经学通论四·春秋》“论啖赵陆不守家法……”条,第59页。
    (36)《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陆淳《春秋集传纂例》提要。朱彝尊:《经义考》卷179,《春秋十二》“《春秋》尊王发微”条,《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26页。
    (37)上引朱彝尊:《经义考》卷179,第926页。
    (38)这里关于孙、复《春秋》学的论述,以及下面关于陈颐的《南庙试策五道》,参考利用了斋木哲郎《由陆淳至北宋〈春秋〉学--唐、宋新〈春秋〉学之系统》一文,载上引林庆彰等主编《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
    (39)《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2《南庙试策五道》之二,王孝鱼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6、467页。
    (40)上引俱见《困学纪闻》卷8《经说》,第1092-1095页。
    (41)欧阳修:《诗本义》卷14《时世论》,卷5《邶风·静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册第289、290、198页。《四库全书总目》卷15《经部·诗类》,第121页。
    (42)涉及朱熹《诗》学的研究成果极多。新近著作有,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特别是第7章“朱熹的《诗经》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特别是第3章第4节“朱熹的疑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3)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文忠集》卷7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2册,第576、577页。
    (44)李贵:《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页。
    (45)详见谢保成:《〈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氏著《隋唐五代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6)《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871-873页。《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李逸安点校本,2001年版,第2627、2628页。有关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有游自勇的博士论文:《天道人妖: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世界》,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7)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6页。
    (48)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199页。蒙文通:《评〈学史散篇〉》,收入《蒙文通文集》第3卷《经史抉原》,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402-413页。陈来:《宋明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49)上揭内藤氏:《中国史通论上·中国近世史》,第394-398页。
    (50)所谓“宋学”,本文取邓广铭先生《略谈宋学》中的界定,收入氏著《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邓文指出,“把萌兴于唐代后期而大盛于北宋建国以后的那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学,我以为是比较合适的”,“而理学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