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徽(508—643)做为政治家,早已受到史家的重视。从这方面研究魏徽的论文与专著也为数颇多。但是,对魏徵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史学上的地位,却问津者不多,研究的成果也寥寥无几。固然,魏徵的政治影响是很值得注意的,但他在史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中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因此,本文着重于从魏徵在史学方面的活动,说明他在史学发展中的地位,以便全面估价他的历史作用。 一 魏徵,字玄成,巨鹿(河北巨鹿北)①人。义宁元年(617)九月, 隋末农民起义遍地爆发的时候,他随武阳(河北大名北)郡丞元宝藏加入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失败,他随李密投降唐朝。在唐朝,他做过太子李建成的洗马。玄武门之变以后,又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参预朝政、侍中、特进仍知门下事,进爵郑国公。 魏徵在从事政治活动的同时,还有许多著作问世。除了有名的《十渐不克终疏》等政治文献外,学术著作也相当可观。据《旧唐书》的《经籍志》与《新唐书》的《艺文志》载,他的著作或他参预修撰的著作有下列数种。 《次礼记》(即《类礼》)二十卷 《祥瑞录》十卷 《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谏事》五卷 《列女传略》七卷《魏徵集》二十卷 《群书治要》五十卷《时务策》五卷 《大唐仪礼》一百卷魏徵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撰 《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魏徵与高士廉等撰 《目》十二卷魏徵与高士廉等撰 监修梁陈、齐、周、隋史 在以上著作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而且广为流传的是他“总知其务”的五代史。五代史包括令狐德棻、岑文本所撰《周书》,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所撰《隋书》,姚思廉所撰《梁书》、《陈书》,李百药所撰《北齐书》。这些史书,后来都被列入正史。因为五代史是魏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②。所以其中必然要贯穿魏徵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更是魏徵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魏徵的史学思想,反映着历史前进的要求,标志着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 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是有其阶段性的。在春秋末年,奴隶制度江河日下的时候,孔子作《春秋》,一面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手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一面又用许多褒贬的字眼,以此来说明奴隶制度不容破坏。因此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③。不难看出,孔子修《春秋》的用意是以恢复奴隶制社会秩序的手段以求挽救奴隶制灭亡的危机。 西汉时,由于汉武帝实行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鼓吹天有意志并有绝对权威的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尽管司马迁曾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天人感应说有截然不同的内容,但并没有改变董仲舒思想的统治地位。 西晋初年,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也同样宣扬这种观点。用天命论说明西晋统治者的地位的合理性,无疑是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都接受了天人感应说,按照皇权天授的理论,说明改朝换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理论,虽然可以说明统治者取得地位是合乎天意的,但同时又说明失去地位也不是人为的。显而易见,这种抛开人的作用,空谈天命的理论,只能消极的说明广大人民应当忍受统治者的压迫和奴役,并不能起到积极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的作用。 魏徵负责修撰的五代史,抛开了这种消极的史学思想,否定了天人感应说,极其重视人的因素,千方百计的要发挥人的作用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