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下来想谈谈曾国藩和清政府的关系。 曾国藩的一生,对清政府满族统治集团,无论咸丰帝也好,慈禧母子也好,始终严守君臣界限,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稍有非分之念,更不敢存满汉畛域之见,作排满兴汉之想。因而博得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生前封侯拜爵,尊为汉臣班首;死后赐谥文正,备极哀荣。难怪范文澜老在四十年代初发表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这篇名著中,痛斥之为“汉奸”了。当然,范老这篇名著,是出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骂的是曾国藩,指的是蒋介石,今天我们来重温这篇文章时,浓郁的政治色彩,仍跃然纸上。应当作政治宣传品读,不应当作历史教科书读。可是范老送给曾国藩“汉奸刽子手”这两顶大帽子,几乎是“一锤定音”,把曾国藩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新中国史学界经半个世纪之久还难于翻身。这两顶帽子,前者是站在汉族立场讲的,后者是站在起义农民立场讲的,都有一定的革命道理和历史根据。这里对后者不想多说,对前者想说些意见。曾国藩忠于清政府,帮助清政府扑灭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可以定他背叛汉族帮助满族的汉奸之罪呢?这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因为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毕竟已不同于满族入关满汉两族剧烈争夺中国统治权的初期,而是满汉两族的斗争早已告一段落,已日益汉化的满族为主的清政府统治权,已经历了康乾盛世在内的二百多年历史,当时的中国包括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在内,事实上已开始融合成浑然一体的中华民族了。如果说,在满汉两族争夺统治权未定的初期,把帮助清军入关的汉人洪承畴、吴三桂等人定做汉奸,是罪有应得的话;那末,在隔了近二百年的曾国藩时代,由于他忠于清朝,还同样称之为汉奸,这顶帽子便显然不大合适了。 在满洲贵族重用满人排挤汉人的传统政策下,曾国藩博得清政府信任和重用的过程,是颇为曲折和复杂的。1853年初,曾国藩以一个在籍侍郎的身份,奉咸丰帝之命,帮办地方团练,经过两年的艰苦训练,练成水陆两营一万湘军,正当曾国藩踌躇满志血祭出师之际,咸丰帝一道上谕,为了代湖北已故巡抚杨健请入乡贤祠,着将曾国藩降二级留用,一瓢冷水兜头泼下。1854年秋,曾国藩率湘军攻下武汉,咸丰帝上谕嘉奖,并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并准备进一步重用,被军机大臣祁隽藻一语提醒,十天后,咸丰帝便改下第二道上谕:“曾国藩着赏给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庸署理湖北巡抚”;并把湖北巡抚一职,补授给曾国藩最瞧不起的陶恩培,把曾国藩气得病倒了。1856年,湘军水师在湖口、九江先后惨败,武汉又被太平军克复,曾国藩只得率湘军困守南昌,进退两难之际,又突报父丧,曾家弟兄三人,正好乘机回乡丁忧,在回乡的路上,曾国藩的心情十分凄凉,回想自己满腔热血,一片忠心,同太平军血战了四年,却落得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陷于通国难容的境地,论官衔仍旧是一个老侍郎,论饷源则几万湘军并无固定地盘,靠向别人乞讨过活,内心十分痛苦。直到太平军发生杨、韦内讧,石达开分立入川,曾国藩才乘机重新出山,指挥湘军再度攻占武汉,并占领九江,在长江中游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军事根据地。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陈玉成和李秀成两部围攻,几乎全军复没,主帅和春和主将张国梁先后战死,两江总督何桂清逃入上海租界,清政府才不得不委任曾国藩加钦差大臣衔,署理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第二年九月,力促其弟曾国荃攻下安庆后,实授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并晋封协办大学士。1864年7月19日, 湘军攻陷了天京,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为了保全功名和继续争取清廷的信任,曾国藩不惜大量裁撤自己一手创建并赖以起家的湘军,并迫使其弟曾国荃称病回乡,可见曾国藩的用心是良苦的。 关于曾国藩不愿称帝问题,曾经产生种种传说,小说《曾国藩》,也为此费了不少笔墨,绘形绘色地作了种种描述,颇为引人入胜。《曾国藩研究动态》上,也发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不免在这里也发些小小议论。 议论之一是:曾国藩压根儿不想当皇帝,不愿当皇帝,也不是当皇帝的人。他的儒学传统,根底很深,忠君报国思想,根深蒂固。他起兵的目的很明确,一是保卫明教,二是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三是保卫清朝。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于愿已足,绝不存非份之想。因此,尽管王闿运、曾国藩等屡次劝进,均遭到严厉拒绝,便绝非偶然了。他个人自奉俭朴,清心寡欲,一生只讨了一个小老婆,对帝皇生活,并无兴趣。他是一个受理教束缚很深的白面书生,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儿。中国自春秋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所有开国皇帝和起义领袖,大都不是军人武夫,便是流氓无赖,读书人很少,秀才是造不起反来的,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也。有趣的历史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大师,从至圣先师的孔孟老夫子带头,宁可皇皇然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劝说圣君贤王,替天行道,治国平天下,自己却甘当辅佐,即使是昏君懦帝,亦不敢生取而代之的野心。当时的曾国藩,正是抱着这一心态的典型之一。 议论之二是:曾国藩即使想当皇帝,也未必当得成。当时清政府虽已衰落,特别是江南大营被歼,元气大伤,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以强大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仍然部署在河南中原腹地,虎视东南,曾国藩一有动作,首先便会碰上这颗硬钉子,湘军没有骑兵,难于对付,不能不有所顾忌。加上湘军主力攻陷天京后,官兵大都积蓄了一些钱财,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能否再为曾国藩称帝卖命,毫无把握。而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是湘军起兵,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保国相号召,并作为团结奋斗动力的,一旦曾国藩势将成为自己打自己嘴巴,食言而肥,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丧失人心,众叛亲离的人。何况新从湘军分离出去的左宗棠楚军和李鸿章淮军等将领,会不会臣服曾国藩,根本是一个未知数。还有,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当时已定下扶持清政府的政策,曾国藩称帝,未必会获得国际承认。以上种种不利因素,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是早已考虑得胸有成竹,因而雷打不动,坚决拒绝称帝,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所在。如果曾国藩头脑发热,贸然称帝的话,其后果很可能像他自己所说,被众人推上了多刺的皂荚树,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在这一点上,带有草莽英雄本色的曾国荃,比起乃兄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议论之三是:曾国藩拒绝称帝,不仅有利于他个人的得以保持令名以终,而且还有利于中国的统一。湘军攻陷天京以后的国内情势是:太平军余部尚存近三十万人散见各地,北方东西捻军的力量正方兴未艾,西北回民起义和西南回民起义仍在发展中,清政府的统治权,还谈不上巩固和统一。在上述情势下,如果再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曾国藩拥湘军称帝东南,国内势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现新的动乱,清政府统一中兴的局面,便难于实现,在虎视耽耽的外敌环伺下,中国统一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将比原来更糟。在这一意义上,曾国藩的坚决拒绝称帝,应该说客观上为国家民族做了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