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4)
四 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产业结构上也很突出。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的近代产业结构是三种产业并存,在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无形操纵之下,三种产业在各个经济区域按一定比例的常态分布,呈网状模式,如下图所示。[(13)] 一般资本主义近代产业结构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初期阶段若将第三产业略去不计,而把第二产业分成重工业与轻工业的话(以轻工业为第三部分),产业结构则呈倒金字塔型。因此,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便是由倒金字塔型向正金字塔型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由主导产业变为基础产业;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由新兴产业变为主导产业、骨干产业。 中国近代的产业结构从一开始便呈畸形分布,而且截止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一状况始终未能改变。它缺乏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位置转换。1900年至1920年,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只占14%。[(14)]1949年,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工业产值只占17%。[(15)]新中国成立之初,农、轻、重三者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不过是70∶22.1∶7.9。[(16)]中国近代的产业结构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相比,还未超出重农的传统模式,基本上属于典型的近代农业国产业结构,相当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初期的倒金字塔产业结构。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和产业结构上的这种不平衡性,使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特殊的经济景观:“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17)]资本主义程度较高的沿海、沿江及开埠通商地区与封闭的内陆省份以及落后的西部地区同时存在。另外,中国虽然有了自己的第二产业,但传统的第一产业仍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因为在第二产业中只有一个发达的第二部类,作为近代工业主干的第一部类则几乎是付之阙如,而必须依赖于外国帝国主义。 这种特殊的经济景观从定性分析看是二元结构与三种经济因素并列、对立的产物。在诸因素既互相依存又相互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它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各种经济因素基本属性的含混与模糊,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矛盾运动的无序化和发展取向的多维性。因为这种在外国帝国主义干预下,自身又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内部整合过程而形成的非资非封、亦资亦封的经济结构,其中过渡性的中介特质因素很多,而且很难把握。在它居中协调下的经济的无序化运作既可以向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趋近,又有被殖民地经济吞噬的可能;同时也可以成为封建官僚和大资产阶级的经济联合体;此外,它还可以在民主力量的引导下向社会公有制经济过渡。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看,它的基本取向是在曲折迂回的发展中向着高于起点的彼岸迈进。然而,多元性的取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迂回,不知给近代中国人带来了多少迷惘、失落和悲怆! 注释: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第195~196页。 ②吴承明:《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王翔:《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③④⑥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2、12页。 ⑤《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267页。 ⑦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93页。 ⑧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053页。 ⑨⑩黄逸锋、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页。 (1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 (12)H·斯图尔特·休斯:《欧洲现代史》(1914~1980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页。 (13)夏振坤主编:《中国农村经济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053页。 (15)黄逸锋、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页。 (16)胡珲、刘斌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与实践》,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第419页。 (17)《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7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