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光明日报》 孙家洲 高宏达 参加讨论

孟子的“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仁政”之说,对“独夫”暴君的批判,对“重民”思想的强调,同样是鲜明的“经世致用”之学。
    荀子的“经世致用”色彩,比孔孟更具有务实的色彩。对此,白奚先生有很好的分析:“荀子则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来吸收法治的思想,提出了以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模式理论。……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等于为儒家的政治理论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使之活力大增。经荀子改造之后的儒家学说最适合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指导思想。”(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82-283页)荀子对于经世致用的强调,已经到了不避讳功利的程度。
    战国时代的孔子后学,大多选择了以学问济世、以学问干政的道路,完全符合儒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史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麓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序》)
    与儒家并列的其他学派,同样以各种方式强调着共同的理念:学术要有经世之心、济世之效。对此,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开篇之处就引用《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之说,并且进一步论断:“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以汇集学术名流而著名的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活动于其中的“稷下先生”,司马迁如此记载他们的学术生涯“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序》)司马氏父子的论断,明确无误地指明,“六家”学派与“稷下先生”(他们无疑构成了战国学术的主流)都是关注世道治乱、并且愿意以其所学影响世主进而改造社会的“入世之学”,实际上就是“经世致用”之学。
    在汉代曾经发生过很大社会影响的两部典籍《大戴礼记》、《说苑》,对学问应该付诸实践的观点,有非常透彻的论述:“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解诂》卷三《曾子立事》)“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说苑》卷第十六《说丛》)这里一再强调的是:君子之学,一定是不务虚谈的力行之学,一定要有落实于社会实践的追求与能力。
    其二,经世致用是“国士”的情操所在、境界所在。
    重视把学习所得的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于实践,贡献于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诸葛亮的《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范仲淹的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东林党魁顾宪成的一副名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在书院时论及学者必须关心时政的一段名言“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东林学案一·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 “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动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的,恰恰就是以“经世致用”为学问宗旨的襟怀与抱负。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给我们提供了两类“饱学之士”的典型:诸葛亮与江南群儒。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诸葛亮是“国士”,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而群儒不管在精通经典方面有何卓绝之处,从气度格局而言,不免“书生”之讥。
    至此,我们可以断言:“经世致用”,不是明清之际才形成的学术流派,也不是一个“学风”、“思潮”所能够涵盖的问题,而是古代学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精华之所在。要了解“经世致用”的要义,不仅仅要在传统典籍之中寻觅经典论断,更应该致力于在“经世致用”的仁人志士的社会践履中,去体悟他们的境界与追求。如果从后者的视角,来为“经世致用”确立一个定义,关键不在学问的格局大小、精致与否,而在于治学的宗旨与境界。“经世致用”必定强调要关注社会现实,有面对社会问题的勇气,致力于达到济世安民的目的。在这一宗旨的激励之下,一部分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境界。在其社会践履的层面,就表现出讲求功利、尚实务实的思想特点。对这些志士仁人的事功评判,后人尽可见仁见智;但是对于支撑着他们的治学宗旨与为人胸臆、处世境界,我们却唯有表示敬重与钦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对原本意义上的“经世致用”如果要有所批评,理应慎之又慎。必须要明确的前提是:你将要批评的是“经世致用”自身,还是某些人将“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风付诸实践时形成的流弊?两者之间,本非一事,不可混为一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