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美龄与西安事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海学刊》 蒋文祥 参加讨论


    宋美龄决意赴陕,当时的风险确实很大。蒋介石日前曾反复叮嘱宋子文:“余妻切勿来陕”。张学良也来电表示:“如果内战不停,不宜来谈,因无法提供保护。”何应钦则恐吓宋美龄说西安已是“充满血与火的赤色世界”。南京也有人提醒宋美龄:“倘赴西安,不独不能晤委员长,且将被囚作质,丧尽尊严。”[14]对于这一切阻挠,宋美龄全然不顾。正如宋美龄自己所言:当时她对西安事变已具一种感想,“譬之造屋,端纳既奠其基,子文已树其柱壁,至上梁盖顶完成之工作,实为余无可旁贷之责任矣。”[15]
    12月22日,宋美龄偕宋子文、端纳同机赴陕,来到西安。宋一到西安,立即开始了和平营救蒋介石的一系列行动。
    宋的第一步行动是急切会见蒋介石。宋一到西安的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向张学良提出要与蒋直接会面。经张同意,宋即入室见蒋。蒋介石一见宋美龄到来,立刻大惊失色。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则作了这样的记载:余入吾夫室时,彼惊呼曰:“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言既愀然摇首,泪潸潸下。余强抑感情持常态言曰:“我来视君耳。”宋得知蒋当时只想以死威胁张、杨,不肯与之进行谈判,她理智地劝蒋:“此后君不应轻言殉国。君之责任仍在完成革命以救国,君更应宝贵君之生命。”她告诉蒋,“倘处理得宜,事变或可立即解决,我等目前应自制,应忍耐。”[16]
    宋的第二步行动是立即召见张学良。她在同蒋直接会面后,立即召见张学良,要张尽快解决事变。鉴于宋与张的私交,宋虽然没有对张的这次行动大加斥责,但她还是忍不住对张说了几句,认为张的此次举动“大错已成”,并向张提出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解决事变。张向宋表明心迹,他做的这次行动“实一无要求,不要钱,不要地盘”,“我等所欲为者,确为造福国家之计划”,“自信动机确实纯洁”。[17]同时张向宋吐露了他现在的苦衷是蒋拒不与之进行谈判,“今余屡欲向委员长有所申述,彼辄禁我启齿,厉声呵斥,奈何!”张请宋从中做做工作。宋深信张之所言发自内心,但为了维护蒋的尊严,还是对张的这次行动提出了责难,说张“不独扰乱秩序,自坠人格,且身为军人,竟甘超越轨范,毁灭纲纪”。宋要求张尽快放蒋,张明确表示他个人亟愿立即恢复蒋之自由,但“唯此事关系者甚众,不得不征求彼等之同意。”最后,宋甚为焦急地催促张:“速将余意转告彼等。倘彼等欲与余面悟者,可遣之来见。”[18]
    宋的第三步行动是破例会见周恩来。第二天,张、杨和二宋在蒋之居所商议谈判事宜,蒋提出两个原则:一是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谈判,他自己不出面;二是商定的条件,由他以“领袖人格”担保,回南京后分条实施。但在西安不签字、不公布。张、杨从大局考虑表示同意。接下来商议参加谈判人选。张学良提出西安方面除了他和杨虎城以外,还有周恩来。蒋介石断然表示拒绝,而救蒋心切的宋美龄却欣然表示同意,破例愿与周恩来见面。她说:“凡委员长不愿见者,余皆愿代见之。”[19]
    有关宋美龄与周恩来见面会谈的情况和内容,宋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隐而不露地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时张学良正竭力劝疑惧中之各将领,并介绍一参加西安组织中之有力分子来见,谓此人在西安组织甚明大体而为委员长所不愿见者。余与此人长谈二小时,说话结果,彼允劝告杨虎城早日恢复委员长之自由,并约次日再见。次日余又见彼,嘱其转告各方反对政府实为不智。……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自武力,……国难如今日,民族运动者,如为真正之爱国者,应即放弃其不能实行之政策,各尽其在中央领导下,诚意协作之任务。[20]
    正如日本NHK记者在专访张学良记录中所指出的那样:“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故意隐去了周恩来的名字,这正好说明当时解决这一事件的重要钥匙掌握在周恩来的手里。”[21]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次周恩来跟宋美龄见面握手寒喧时,周恩来曾意味深长地对宋说:“历史必将作出这样的结论:夫人的义举,功在国家!”宋也高兴地说:“你们的行为也功在国家。”[22]
    宋的第四步行动是代蒋正式开谈判。由于蒋的死硬态度不肯进行谈判,因此事变10天来一直陷于僵局。宋的到来为解决事变取得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终于打开了尘封10天的谈判之门。
    12月23日,宋美龄先请宋子文代表蒋介石同西安方面及中共代表开始正式谈判。谈判伊始,周恩来首先代表张、杨和中共“三位一体”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到潼关以东;二、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五、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周阐述了提出这六项条件的理由,并声明这六条如能保证实行,中共将赞助蒋介石统一中国,一致抗日。宋子文表示同情和承认这六条,但他表示要转告蒋介石后再说。下午谈判,宋子文就这六条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24日上午,宋美龄直接参加了继续谈判。谈判的结果是:1.由孔祥熙、宋子文组行政院。宋负责组织使各方面满意之政府,肃清亲日派。2.中央军全部撤离西北,宋子文、宋美龄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即携蒋介石手令飞洛阳办理停战撤兵之事。3.蒋回京后释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发消息,宋子文负责办释放事宜。4.苏维埃、红军名称照旧。宋氏兄妹担保停止“剿”共,由张学良负责接济红军。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5.先开国民党中央全会,开放政权,再召开各党派救国会议,不开国民代表大会。6.政治犯分批释放,具体办法与宋庆龄商定。7.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可公开活动。8.联俄,并与英、美、法联络。9.蒋回京后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职。10.西北军政由张、杨负责。此外,宋子文提出,只要蒋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对此,张表同意,杨、周表示可再考虑。至此,谈判结束。
    24日当晚,由宋美龄搭桥,经蒋介石首肯,张学良陪同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周表示,只要委员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周问蒋事到如今为什么不愿放弃内战政策?宋美龄连忙从旁打圆场:“委员长已经明确表示以后不再剿共了。这次多亏周先生千里迢迢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23]周恩来向蒋提出,中共素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对蒋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不仅不主张杀他,而且只要蒋联共抗日,就主张放他。周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形势是不抗日无以报效国家,非团结无以挽救危亡,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最后蒋介石表示三点: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二、由二宋及张学良代表他与周解决以前商谈好的问题。三、他回南京后,周可直接和他谈判。并以“领袖人格”担保回南京后执行谈判协议。至此,和平解决大局乃定。
    宋的第五步行动是游说各方早日释蒋。谈判一俟结束,宋美龄努力的中心就放到了早日释蒋回南京这一事情上。由于蒋介石没有在谈判协议上签字,中央军也还没有撤至潼关以东,因此在先撤军后放蒋还是先放蒋后撤军问题上双方还有争议,西安许多将领坚持不能轻意放蒋。宋美龄唯恐争取到的有利形势会起变化,一方面和宋子文穿梭往来于东北军和17路军将领中间,做各方面的说服争取工作;另一方面宋让蒋派蒋鼎文持蒋手令,命令中央军及对方部队自潼关各自后撤一公里,作出一定的让步姿态。此外,宋也深知,解铃还须系铃人,放蒋的主动权主要还在张学良手中。于是,她便加紧做张学良的工作,她巧妙地利用了张的极强的英雄主义色彩,软硬兼施,恩威并行,终于使张独自作出放蒋决定。张学良本来就没有长期扣蒋的打算,他只希望蒋能领导抗日。既然蒋已作出“承诺”,那就不如早点放蒋更为有利。同时张学良也与宋美龄一样,担心夜长梦多,生怕在放蒋这着棋上弄不好会出乱子,将来无法收拾。因此,就在25日下午3时许,张既没有同杨虎城商量,也没跟周恩来通气,独自完成了放蒋的全部准备工作,然后一个电话拉着杨虎城同到机场送蒋,并决定亲自陪蒋回南京。
    
    宋美龄在西安曾信誓旦旦对张学良作出承诺,绝对保证张到南京后平安无事,而且保证张不久即可重返西安。宋美龄曾向张学良的老朋友阎宝航发过誓:“我们牺牲一切也要做到。[24]
    张学良忠忠耿耿陪蒋回到南京,原想演一出从来没有演过的好戏,不料,蒋介石却食言而肥,于12月30日竟悍然下令以”胁迫长官罪“将张学良逮捕,并组织高等军事法庭对张进行军法会审,判处张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民权5年。显然这项判决违背了宋美龄、宋子文以及蒋介石在西安许下的诺言,故宋子文请求蒋介石指令军事法庭改判,解除对张的监禁。1937年1月,蒋介石不得不又下令将张学良”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学良从此失去自由,蒙冤受屈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张治中先生在《三访被幽禁的张学良》一文中曾经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1947年10月,他第三次看望被囚的张学良,张托他向蒋介石和宋美龄提两点要求,希望能够恢复自由和减少副官干扰,自己料理生活。张治中回到南京,向蒋转达了张学良的请求,蒋听了很不高兴,对张的请求不置一辞,即用旁的话岔开。张治中只好去找宋美龄,把张学良的话又向她说了一遍。宋当时第一句就叹息说:“文白兄,我们对不起张汉卿!”然后接着说:“第一点不容易做到,恐怕现在不可能得到许可。第二点我一定想办法做到。”宋美龄说“我们对不起张汉卿”这一句话深深印在张治中先生的脑海中。从她这一句话里,可以推想其中包含着多少问题啊![25]据说,“宋美龄经常向张学良说对不起。”[26]
    正如美籍学者傅虹霖在《张学良的幽居岁月》中所写的那样:昔日西安事变的当事人之一蒋夫人宋美龄,“对少帅张学良的遭遇感叹不已,常常私下表示:‘我们对不起张学良。’”一句“对不起”,道出了这一千古冤案的真情,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象,多少不便明言的曲衷也尽在此言中了。[27]
    总之,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的一系列言行不论其动机如何,在客观上对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无疑起到了相当积极的历史作用。宋美龄由此成了引人注目的国际名人,这是宋美龄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正是通过西安事变,终于使她如愿以偿。
    注释:
    [1]林家有、李吉奎:《宋美龄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2]蒋介石:《西安半月记》,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页。
    [3]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4]王朝柱:《张学良与蒋介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19页。
    [5]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6]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7]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8]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94页。
    [9]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94页。
    [10]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11]王朝柱:《张学良与蒋介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页。
    [12]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13]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
    [14]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15]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16]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17]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18]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19]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20]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引自《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307页。
    [21]林家有、李吉奎:《宋美龄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22]王朝柱:《张学良与蒋介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页。
    [23]王朝柱:《张学良与蒋介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62页。
    [24]阎宝航:《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后》,引自《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6页。
    [25]张治中:《三访被幽禁的张学良》,引自《张学良与台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26]林家有、李吉奎:《宋美龄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27]傅虹霖:《张学良的幽居岁月》,引自《张学良与台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