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试论明朝对琉球的册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李金明 参加讨论

琉球,即今日本之冲绳县。据《中山世鉴》记载,隋大业中,遣使者羽骑尉朱宽到海外访求异俗,始至其国,因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中,故称之为“流虬”。至明洪武初,改称琉球,时国分为三: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王山南、帕尼芝王山北。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中山王察度则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方物,从此开始了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永乐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使告父丧,明成祖命礼部遣官谕祭,赙以布帛,遂命武宁袭位,从此明朝与琉球正式建立了册封关系(注: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三,〈外国传祹琉球〉。)。
    (一)
    所谓对琉球的“册封”,指的是“修外藩礼,王薨则世子嗣位,遣使请命,朝廷遣文臣二为正、副使,持节航海册为中山王”(注:龚柴《中国海岛考略》,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明朝对琉球的册封,自洪武五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共16次,派出册封使臣29人。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洪武五年至洪熙元年(1425年)。这阶段初期因琉球尚未统一,派出的使臣不仅册封中山王,亦册封山南王。至永乐二十年,尚巴志即位,先灭山北,次平山南,统一琉球后(注:黄景福《中山见闻辨异》,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明朝对琉球的册封始专指对中山王的册封。这阶段派出的册封使尚未按明朝封锡藩王的规定,派遣给事中和行人为使臣,而是派出中官或行人。具体有如下4次:
    洪武五年,遣行人杨载封中山王察度;永乐二年,遣行人时中册封中山王武宁、山南王汪应祖;永乐十一年,遣行人陈季若册封山南王他鲁每;洪熙元年,遣中官正使柴山、副使阮鼎,册封中山王尚巴志。
    第二阶段自正统八年(1443年)至成化十五年(1479年)。这阶段开始派遣给事中和行人为正、副使,分别授予麒麟、白泽公侯伯驸马之服,以示朝使殊荣。这阶段的册封使臣尚无进呈《使琉球录》的习惯,而存放在礼部的有关册封旧案又因遭火灾烧毁,故详细的册封情况已无案可查。具体有如下7次:
    正统八年,遣正使给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刘逊,册封中山王尚忠;正统十三年,遣给事中陈傅、行人万祥,册封中山王尚思达;景泰三年(1452年),遣给事中陈谟、行人董守宏,册封中山王尚金福;景泰七年,遣给事中严诚、行人刘俭,册封中山王尚泰久;天顺六年(1462年),遣给事中潘荣、行人蔡哲,册封中山王尚德;成化六年,遣给事中官荣、行人韩文,册封中山王尚园;成化十五年,遣给事中董旻、行人张祥,册封中山王尚真。
    第三阶段自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崇祯二年。这个阶段自陈侃开始,每次册封使都能把“亲历其地,目击其事,山川风俗之殊,往来闻见,悉出实录,因采辑事迹,撰述成书”,名为《使琉球录》,返国后交付史馆,以备采集(注:夏言《复议给事中陈侃等进呈使琉球录疏》,载《明经世文编》卷二○三。)。因此,这阶段的册封情况较为详尽,具体有如下5次:
    嘉靖十一年,遣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册封中山王尚清;嘉靖三十七年,遣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册封中山王尚元;万历四年(1576年),遣给事中萧崇业、行人谢杰,册封中山王尚永;万历二十九年,遣给事中夏子阳、行人王士祯,册封中山王尚宁;崇祯二年,遣给事中杜三策、行人杨抡,册封中山王尚丰。
    明朝对藩王的册封甚为重视,按规定,遣往安南、朝鲜者,以编修、给事中等官为使;遣往占城、琉球者,则以给事中、行人等官为使。这些给事中、行人虽然官阶不高(注:按《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载:六科左右给事中从七品,行人司行人正八品。),但皆担任要职。如给事中系常朝在奉天门上御座左右侍立的近侍官,兼主奏对,故必选“体貌端厚、语言的确者,以壮观班行,表仪朝宁”,一般都“以器识远大、学问该博、文章优赡者充之”(注: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七,第90页。)。而行人“非册封亲王使外国,赍捧诏书之类不差”,故咸以进士任之。永乐时,行人因晋升较慢,九年才得升为六品官,人多不乐,曾以“非进士不除,非王命不差,非馈赆不去”讥其滥,但至成化时,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九年得升各部员外郎,三年得选任御史”,可见朝廷对行人的职责已颇重视,行人亦各自珍重,不辱使命(注: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六,第72页。)。这些遣往琉球册封的给事中和行人,完成任务返国后,朝廷一般都予以晋升职务,如嘉靖十四年返国的给事中陈侃升任光禄寺少卿,行人高澄升任尚定司司丞(注:《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二,嘉靖十四年十二月丁酉。)。
    然而,往琉球册封风险较大,航海时屡遭风涛,免不了受覆舟之险。如万历七年前往册封的萧崇业、谢杰,船至中流后即遭遇飓风,雷电雨雹一时总至;万历三十四年前往册封的夏子阳、王士祯,其险尤甚,航行途中,风涛大作,舵裂桅折,自认必死无疑(注:谢肇淛《五杂组》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110-111页。)。加之有些史书对琉球的记载失实,如《大明一统志》所载琉球之事云:“落漈者,水移下不回也,舟漂落百无一回”;“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注:夏言《复议给事中陈侃等进呈使琉球录疏》,载《明经世文编》卷二○三。)。于是,当时被派往册封的使臣,“率悒悒忧动色”(注:屠应埈《送给事陈君使琉球序》,载《明经世文编》卷二三六。)。有的甚至“各藏一空柩,柩前刻‘天朝使臣之柩’,上系银牌,重若干两。倘遇风波之恶,知不免,仰卧柩中,以钉锢之。舟覆而任其漂泊,欲俾渔人见之,取其物,舁柩置于山岛,俟后使者过载以归。”(注: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四,中华书局1993年版, 第140-141页。)
    另者,往琉球册封既耗资又费时,即所谓“采木各路,骚动夫役,开厂监造,縻费官帑,奸吏假手,为弊无穷,经时累岁”(注: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就以夏子阳与王士祯来说,万历三十一年受命往琉球册封到福建后,因倭寇及荷兰殖民者在沿海一带骚扰,一时无法成行,在福建足足等了两年多才勉强渡海(注: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三,〈外国传祹琉球〉。)。鉴于上述原因,故至万历年间,有些地方官员则上疏请求改变对琉球册封的形式,认为“如此而使给事、行人,天子之近臣,冒万死一生,以荣海外之裔夷,不亦可已乎”。其中如万历二十三年,福建抚臣许孚远上疏建议:“遣使臣一员,赍敕到福建省城,听其差官面领;或遣惯经海涛武职一员,同彼差官前去。”这个建议虽然为朝廷所采纳,同意“遣官颁封福建省城,听彼国使臣面领”。但至万历二十八年琉球乞求照旧遣官时,朝廷又下令“选惯海廉勇武臣一员,同他请封使臣前往行礼,不必采木造船,以滋烦费,亦不许多带人役,骚扰彼国,有失朝廷柔远至意。”而当翌年琉球复乞差文臣时,朝廷再次下令“既遣官恳请,照旧差文官去”。如此三易明旨,终究不能改变初衷,仍遣文臣前往册封,且一直维持至明末(注:李廷机《乞罢使琉球疏》,载《明经世文编》卷四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