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金代僧尼名号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索》 王德朋 参加讨论

僧尼出家的目的在于断绝俗念,一意修持,姓名作为俗世尘缘的象征之一,当然也在断灭之列。因此,僧尼出家之后便不再沿用俗世姓名,以此表明割断同俗世的关系。但僧尼也需要以某种方式区分彼此,于是僧尼便有了特指某一个体的法名,亦称法号。此外,国家对精通佛法的僧尼有赠予师号、德号、赐紫等不同的表彰方式,由此在法名之外又产生了不同的师号、德号。上述僧尼法名、师号、德号,本文统称名号。关于金代僧尼名号问题学术界尚无专文论述,为此笔者以石刻文献为核心,试做初步研究,请方家指正。
    一、金代僧尼的法号
    法号是指出家后由师傅另起的名字。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法号作为外来事物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约在两晋之际,中土的汉僧才真正灭除本名,另起僧名,这一传统发展到金代已基本程式化。①就金代的情况看,僧人大都在出家时即由师傅训名,从而取得法名。例如,汝州香山秀公禅师“幼不茹荤血,自誓出家大相国寺智海禅院,礼长老德密为师,训名法秀”[1]1601。上京宝胜寺宝严大师“至廿一岁父母许放出家。寻礼到本府兴圆寺讲律沙门觉宗为师,训名裕超”[2]133。景公长老出家时,“礼僧宝长老为师,训到法名文景”[3](二)1006。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至在金代僧人墓志、塔铭中,某僧人早年“礼×××为师,训名××”成为一种常见格式。
    金代僧人的法名,有时别称法讳,如甘泉普济寺通和尚“法讳行通”[1]1612,有时亦别称法号,如定州圆教院一僧人“法号崇遐”[1]1135。但无论如何称谓,他们的法名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一,从用字上看,大都取慧、觉、通、明等字,由这些字组成的法名意在阐扬僧人大彻大悟、善良聪慧、悲天悯人等特征或宣扬普济众生、法力无边,不同程度地含有弘大佛法、劝人向善、敬颂天神等意义。其二,从字数上看,大都由两字组成,且同一师门者,首字相同,按字排辈。例如,真定府华严寺通鉴大师福能共有“门弟子九人:严固、严秀、严正、严契、严信、严宝、严如、严行、严印”[3](三)237;胜严寺一位禅师的几位门徒法名分别为“性明、性严、性圆、性周、性空、性臻”[2]136。上述法师的门人,其首字各自相同。正因为一字代表一辈,所以,石刻文献中往往称法师的再传弟子为法孙或师孙,而这些师孙的首字亦相同,例如,义井寺住持远公和尚度门人子秀、子润、子泽等八人,“师孙宗觉、宗正、宗宝、宗定、宗义等五人”[3](一)28。
    尽管佛教僧尼总是力图远离尘世,但事实上他们的生活仍然不可避免地打上尘世的鲜明烙印,在僧尼名号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尘世之人有名、有字,僧尼亦然。金代的僧尼除取有法名,有人还另有字号,灵岩寺法云禅师“字巨济”[1]1609;辩才大师德诚“字信之”[1]1614;金烛和尚“讳法爽,字明道”[2]96;峡石山福严院潮公和尚“字巨源”[3](一)122,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说明金代僧人在法名之外另起字号是普遍现象,从这些字号的命名情况来看,更多地采用了世俗中人取字号时遵循的一些规则。例如,字面隽永,含义深刻,其出处有的还来自俗世典籍或诗文,这与取“法名”时尽量包含佛教意义的做法大相径庭,它所体现的是世俗文化对佛教的影响。
    二、金代僧尼的师号
    师号是以国家名义颁赐给僧尼的特殊名号,它既表明封建国家对接受师号者的尊崇,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笼络、管理僧人队伍的重要手段。按《大宋僧史略》的记载,自梁武帝至唐穆宗,虽然屡赐僧人以号,但都未形成制度,直到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左街云颢赐三慧大师,右街益彻赐净光大师,可孚赐法智大师,重谦赐青莲大师,僧人赐号之制方得以正式确立。师号之制自唐朝肇始后,中经五代十国,迨至北宋更加成熟。金代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对僧人亦有师号之赐。而得赐师号者可享有一些特权,例如大定十三年(1173),“太常寺拟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师号,并良闲官八品以上,许服花纱绫罗丝紬”[4]986,实际上直接提高了有师号僧尼的社会地位。
    从现有史料的情况来看,金代师号有两字、四字、六字之分。两字者,如鼓山常乐寺主僧师彦号宣秘大师[1]975,甘泉普济寺法律特赐“严肃大师”[1]1588。四字者,如世宗之母出家后“诏以通慧圆明为号”[2]121,普恩寺之圆满和尚,有号曰“通元文慧大师”[1]948。六字者,如张行愿之长男出家为僧,号曰“慧休圆通辨正大师”[2]163,大定年间朔州广福寺新迁葬的亡僧中有“慈济妙空真教大师”[2]248。上述师号中,以两字、四字较为多见,六字则很少见。从辽、宋的情况看,师号字数的多寡应该和师号的高下有关,字数越多者地位越尊贵。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僧人的师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真定府通法大师先是赐号“究理”,后又“易师号曰通法”[3](一)26。
    赐予师号应当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宋代师号之赐,北宋初期多由左右街僧道录推荐或自行上表而得,自太平兴国四年(979)起,又严禁僧道自求紫衣师号,改由大臣、左右街道僧录向中书门下推荐。②金代僧道管理体系大多沿袭了唐宋制度,故金代师号之赐也应源于大臣或佛教管理机构的推荐,五台山善慧大师于天德年间得赐师号即源于“有司以慧行闻于帝”[5]131就是一个例证。
    金代僧尼除了有政府颁赐,用以表彰佛学修为的师号,还有与师号相似但实际上反映僧尼佛学术业之长的所谓“学位”号。③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浩如烟海的典籍即使穷毕生之力恐怕也难以通读,因此,僧尼往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经、律、论三藏中选择不同的经典加以研习,“学位号”则直接反映出他们所习何业,所长何学,在石刻史料中,这种学位号常常以“讲×(经、律、论)的方式呈现。从石刻史料的情况看,有的僧人只习一藏,例如,朝阳市双塔区发现的一方泰和三年(1203)经幢,其第六面刻有“讲经沙门僧慧□、讲经沙门僧了常、讲经沙门僧了琼”,说明上述几位僧人所长之术仅为讲经。在能够熟练讲经之前,他们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因此,该方经幢的第七、八面还刻有“习经僧了世、习经僧了晴、习经僧了义”[2]142。有的僧人兼通两藏,例如《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的结缘施主题名中,有“万善寺讲经论传大乘戒沙门法斌”“讲经论传大乘戒沙门了密”“讲经论传大乘戒沙门法宛”“讲经论传大乘戒沙门洪太”[2]98-99,看来上述几位僧人的所长之术以讲经、论为主。此外,还有个别僧人经、律、论三藏皆讲,例如《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结缘施主中,有僧人“讲经律论传法沙门洪海”[2]100。除习经律论三藏,还有僧人习戒定慧三学,这也在石刻史料中有所体现,如朝阳市双塔区发现的泰和三年(1203)经幢中刻有“习定僧了懿”[2]142,说明了懿在戒定慧之中以习定为主。
    应该说明的是,僧人欲获得“讲×(经、律、论)”学位号,需要经过严格考试。《兴中府改建三学寺碑》记载:
    凡取经、律、论之师者,差官考试。本府聚五州义学各宗出题,答义中选者取三人,爰命为三宗法师[3](三)780。
    从这段石刻记载的情况看,经师考试由政府差官主持,由本府义学各宗出题,每次考试只录取三人,授予“三宗法师”之号,以此表明该僧学识渊博,术业优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