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邝兆江 参加讨论

康从逆境中找到生路,不能不说是拜清廷无意所赐,其中上海脱险是关键的一环。道台蔡钧急于将康拿获,不惜向外人编造出康进红丸毒死光绪的谣言;他的部属为求立功,领取悬红,在取得英方同意之前,贸然上船搜查,之后又守候“重庆号”开到,随时准备有所行动,在在都引起英人关注。璧利南不能轻率从事,为了避免搜船事件再次引起冲突,先行将康接至他船,无形中给予康政治庇护。在这个过程中,璧利南针对的是事,不是人,获救的是康,仅是一个偶然巧合的因素而已。假如当时蔡钧循外交途径低调处理,没有引起璧利南不必要的疑虑,则取得英方合作,将康捕获,不是没有可能的。康在吴淞口脱险,过程极富戏剧性,从这时开始,康不断对北京政局发表口头和文字的评论,对慈禧、刚毅、荣禄、李莲英等所谓旧党人物,更尽挖苦、攻讦的能事。康逍遥海外,清廷的反击力受到阻限。当时盛传清政府派人前往康所在地进行暗杀。这个尝试,反助长康的声势。例如,1899年康有为加拿大之行,英国殖民地大臣事先知会加国政府,保障康的安全,加国“西北骑警公署”(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便派出专人,陪同康一行人等在境内旅行、活动,随时保护[①m]。后来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受到类似的待遇。暗杀的传闻越盛,外国政府越不能坐视,对康的安全越加留意,而康作为流亡政要的身分也越益显著。
    这个身分,与政变前康的地位并不相符。可以想见,康从吴淞口获救的一刻开始,便急于整理出一套有关中国政情的解释,用来说服英人,以换取他们的信任和继续庇护。虽然脱险前他不知道政变已经发生,但获救后却称离京经津赴沪,是因为奉有光绪出外求救的密诏。光绪曾否给康密诏,本身已成疑问,现见所谓林旭带出的密诏,其中有光绪勉励康、称将来与康“共建大业”的言语,一派江湖口吻,并非光绪原来的语气[②m]。康又没有密诏原件出示,或谓康读过密诏后已按例缴回,可是既奉诏求救,一发千钧,又何必拘于成例,将最关紧要的凭据、护符也轻易放弃?所以康获救后,必须凭记忆窜改或索性假造光绪谕旨,以博取外人信任,自此保皇也成为他政治活动的纲领和向华侨募款的有力呼号。政变前后康的际遇明显不同,严格来说,康的政治生涯在政变后才真正找到出路,保皇事业是其大方向,是康可以游历列国、周旋于国家元首、政要中间的原因。在更深一层个人的意义上,也是康利用光绪名义显达海外之余,对“圣主”所能表示的最起码的感激。
    本文撰写期间,承加拿大国家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究委员会(SSHRC)资助,又承Dr.Robert Worden惠寄资料,仅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a《与穗卿仁者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页。
    ②a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台北1974年版,第438页。
    ①b英国外交档案FO(Foreign Office)17/1718,康有为与斑德瑞(F.S.A.Bourne)谈话备忘录,第187-188页;《戊戌变法》第3册,第526页。
    ②b《戊戌变法史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174、207-209页。
    ③b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400-403页附表。
    ④b《戊戌变法史研究》,台北1970年版,第540-601页。
    ⑤b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第99-434页。
    ①c丁文江、赵丰田前揭书,《与碎佛书》,第122页。
    ②c《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126页。
    ③c参见邝兆江《“上谕档”戊戌史料举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18-1119页。
    ④c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孔祥吉前揭书;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①d国家档案馆明清档案局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d邝兆江前揭文,第1113-1116页。
    ③d《翁同和日记排印本》光绪24年4月7日,台北中文研究资料中心1970年印行,第2175页。
    ①e《戊戌变法》第2册,第44页;《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454页。
    ②e《戊戌变法》第2册,第431-432页。
    ③e《戊戌变法》第2册,第51页。
    ④e丁文江、赵丰田前揭书,第121-122页。
    ⑤e《戊戌变法》第2册,第572页。
    ①f光绪戊戌正月册,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①g丁文江、赵丰田前揭书,第122页。
    ②g《戊戌变法》第2册,第59页。
    ③g《戊戌变法》第1册,第367页。
    ④g《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461页;关于杨折与戊戌政变发生的关系,参见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⑤g关于筹办大同译书局和大同学校等活动,见丁文江、赵丰田前揭书,第71-73页。
    ①h《戊戌变法》第2册,第97页。
    ②h见FO233/122所收康从香港寄给英方的“照会”和信件。
    ③h见《近代史资料》第63期;对毕文的一些疑问,见拙文"Communications to the Editor",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2:404(1993)。
    ④h见康有为《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4册,第162页。
    ⑤hFO 233/44,"Record Book"(June 1897 to November 1899),P.185.
    ①iForty-five Years in China,New York,Frederick A.Stokes Co.,1916,p.266.
    ②iFO 17/1336,No,207,October 13,1898.
    ③i有关文件见Seymour to MacDonald (August 19,1898);MacDonald to Seymour (September 11,1898),in FO 228/1277;MacDonald to FO,in FO 17/1341,No,292;"Memorandum by Major-General Ardagh on the Future of China",FO 228/1269,No.100附件。
    ④i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收电档》,光绪24年8月3、4、5日北洋大臣电,藏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①j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收电档》,光绪24年8月7日北洋大臣电。
    ②j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收电档》,光绪24年8月8日北洋大臣电。
    ③jFO 17/1336,No.59,Brenan to NacDonald(September 26,1898)。
    ④j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收电档》,光绪24年8月8日上海道电。
    ⑤j⑥jFO 17/1718,enclosure 1,p.195.
    ⑦j璧利南致蔡钧函,见FO228/1293。
    ⑧j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收电档》,光绪24年8月9日上海道电。
    ①kFO 17/1718,pp,183-191;FO 17/1336,pp.137-149.
    ②k英国CO (Colonial Office) 129/285,Black to Chamberlain(October8,1898)。
    ①lRobert L.Worden,"A Chinese Reformer in Exile:The North American Phase of the Travels of K'ang Yu-wei,1899-1909"(Ph.D.dissertation,Georgetown University,1972),pp.30-31.
    ②l有关康流亡期间的活动,见康文佩编《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第1-87页;又Jung-pang Lo,ed.,K'ang Yu-wei:A Biography and a Symposium.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67,pp.175-278。
    ①m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Ottawa,RG18,Vol.170,File 339.99.
    ②m认林旭曾传出光绪给康密诏,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第419页;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第443页;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第4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