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郭娅 参加讨论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21](p186)
    宋真宗将人生的功名利禄全部贯穿在读书应举之中,这对世人不可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
    宋人洪迈的《得意诗》和《失意诗》就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在科举影响下的情况。其中《得意诗》云:
    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22](卷八)
    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最得意自然是金榜题名时,因为一旦科举及第,就会有五种荣耀在等着:“两观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23](卷十)但是,一旦科场失意,就会像《失意诗》所说的那样: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下第举子心。[22](卷八)
    因此宋代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安邦治国,而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尽管宋代改革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取士名额,但贡举常科取士仍是“举子多而额员窄”,为此,神童举就成为世人入仕的捷径。据载:“饶州自元丰末,朱天赐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24](p37)只要努力读书,一旦能在神童举中及第,就会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为了使儿童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些父母采取“以竹蓝坐之木杪(使儿童坐在竹蓝里,高悬树上),绝其视听”[24](p37)的极端做法,但结果却往往是“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24](p37)。即便这样,宋代人教童子读书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降低,相反,宋中叶后,在京和州县的小学以及私人开办的私学纷纷建立,仅在政和四年京城的官办小学中,“小学生近千人,尚有继至者分十斋处之。……自八岁至十二岁,率以诵经书字多少差次补内舍、上舍”[25](卷三十五)。
    通过大兴童蒙教育,宋代还真出现了不少聪明过人的儿童。诸如王禹偁九岁、孔仲文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会写诗、能作文的记载,在宋代的文献中比比皆是。而且从宋仁宗时起,设立童子科,的确有不少人通过神童举进入仕途。据有关资料统计,从仁宗朝到徽宗朝,通过童子科赐进士出身者20人;高宗朝,求试者36人,授官者6人;孝宗朝求试者74人,授官者7人[26](p71)。
    在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向幼童宣传“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显身扬名”的思想也成为童蒙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仅以宋代王应麟编撰的、在世上流传最广的、影响最大的《三字经》为例,在其最后一部分中,编撰者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将焦点集中到了从先秦圣师孔子到唐代神童刘晏等20多位先师哲人的身上。将82岁对大廷策、中进士的梁灏和7岁中神童举的刘晏作为榜样,历数他们泛舟学海、勤奋学习、致力成材的故事,以娓娓动听、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语言向幼童们宣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鼓励儿童“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4](p85)。
    尽管对大多数年幼的蒙童及其私学而言,其所传授的内容、学生的年龄、自身的条件等等,离科举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宋代的办学宗旨、教育的目的,早已将科举纳入其中,已经承担了科举预备教育的重任。
    四著名学者和官员积极参与童蒙教育
    宋代童蒙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从很大程度上由于著名学者和官员积极参与。就笔者目前所能接触到的史料看来,宋代著名学者和官员参与童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一面做官一面热心从事童蒙教育的,程颢是也。程颢为晋城令,规定“乡必有校……儿童所读之书,亲为正句读……择弟子之秀者,聚而教之”,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几百年与登科无缘的晋城,在“熙宁元丰间,应书者至数百,登科者十余人”。[27](p328)一改当地“朴陋”之风俗。他在任扶沟县知县时,还提倡“以教化为先”[27](p636),兴设学校,聚邑人子弟教之。再如《范氏义塾记》记载:“汉以来或为讲堂、为精舍,而养则未闻之也。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意最近古。……义庄、义学有补世教。”[28](p24-25)范仲淹以为官的身份兴办“义学”,也表明了他对童蒙教育的重视。二是亲自参与童蒙教材的编写。如朱熹、吕祖谦、吕本中、陈淳、真德秀、王应麟等都亲自参与过许多童蒙教材的编写,其中如《三字经》、《童蒙须知》、《少仪外传》、《小学绀珠》、《小学》、《性理字训》、《小学诗礼》、《训蒙雅言》及《童蒙训》等,都成为传世佳作。社会著名学者亲自编写童蒙教材,不仅保证了教材的权威性,提高了教材的质量,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对童蒙教育的广泛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