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拿破仑的战绩,却梦寐以求成为黑皮肤的拿破仑;他绝不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物,却引起全世界的憎恶;他虽然还活着,但他的丑行却成了为人不耻的历史。这个人就是曾一度篡夺中非共和国总统权位、后来自称皇帝的让·贝德尔·博卡萨。 大祸临头 1979年9月20日,入夜。利比亚国家宫一片灯火辉煌, 乐队一遍又一遍演奏着阿拉伯乐曲,宴会厅觥筹交错,笑语声声。在利比亚政府举行的这次晚宴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穿着做工讲究、华贵笔挺的夜礼服,纷纷举杯向卡扎菲上校敬酒。在大厅的各个角落,风度翩翩的男宾女客们谈天说地,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只有两个穿着将校军服的人却与众不同,他们没有大声喧哗,而是一面低头交谈,一面大杯大杯地灌着法国香槟。看他们那副神情,如果不是尊重卡扎菲在两个月前宣布的禁止烈性酒生产的命令,也许早就喝得酩酊大醉了。那个高大肥胖、满脸横肉的是前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站在他旁边的那个小个子就是我们后面将要向您介绍的中非皇帝让·贝德尔·博卡萨。先说说阿明吧。 伊迪·阿明执政时以“凶悍的非洲压路机”著称。在国内,他屡屡残害政敌;在国外,他对左邻右舍连连挑起战端。他那乖张暴戾、神经质的性格,常常在对外关系上翻云覆雨:他一会儿向以色列人靠拢,与当时的总理梅厄夫人过从甚密;一会儿又与阿拉伯世界接近。即使那些西方的非洲问题专家也每每被他的多变弄得瞠目结舌。据说有一次阿明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英国,结束时出席了一次白金汉宫的午宴。当伊丽莎白女王问他这次访问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他以严肃而又清晰的声音回答说:“我最殷切地希望得到一双14号尺码的皮靴和一名苏格兰管乐队队长”。英国女王惊讶之后,只好哭笑不得地让阿明从她的苏格兰离宫中挑选了一名风笛手,同他一起返回乌干达。除了这些离奇古怪的行径之外,阿明又在这种性格里夹杂着凶残。1971年,他象古代食人生番的酋长(有人曾戏谑地称他是“非洲最大的酋长”),居然下令一次处死了408名兰戈族和阿乔利族军政人员。 有的在丛林中被枪毙,有的干脆被割断喉咙而死。外界甚至报道说,阿明亲自吃了人肉。真实与否,不得而知。但这场暴行却象飓风一样席卷了国际舆论界。“乌干达疯了!阿明疯了!”此后,疯子阿明的绰号也就叫响了。 现时,这个早就下台,正在接受利比亚政治庇护的落魄人物在向博卡萨倾吐苦衷,抱怨下台后生活的孤寂和无聊。博卡萨似笑不笑地听着,偶而用几句苍白无力的话劝说着。博卡萨内心又惶恐又得意。他对阿明的处境不免有点免死狐悲之感。说实在的,他的中非帝国国内局势也不平静。只有卡扎菲上校明白,他此次来利比亚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得到这个石油大国的恩赐和施舍。使他多少聊以自慰的是,他觉得自己的处境毕竟要比伊迪·阿明老兄好得多:他已经登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宝座,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不怕别人不俯首听命。虽然在国际上,中非帝国的名声不算好,但还有象法国和利比亚这样的阔朋友。何况,偏偏有许多慈善家一听到中非有难便总能慷慨解囊,殊不知每年白白送来的这些金钱大部分都成了他的私房钱。博卡萨当然会记得。1975年中非的实际预算原来是6625万美元,可是由于他有意地大声叫苦,向外国四处“化缘”,竟然在几个月时间获得了8,642万美元。他想到这里,不禁得意地笑了笑,又用葡萄酒为阿明和自己倒了满满一杯,然后一口灌了下去。鲜红的酒滴洒在他胸前的勋章上…… 博卡萨返回驻地时,已是醉熏熏、昏沉沉了。就在他沉睡在梦乡之时,中非国内政局大乱,一场政变推翻了博卡萨政权。三年来,一直充当皇帝顾问的戴维·达科在法国的支持下成立了“公共救国政府”。翌日上午10点,守在电话机旁的女侍卫官卡杜卡首先听到这一消息,她全身瘫软倒在长沙发上。过了好一会儿,才跌跌撞撞闯入博卡萨的卧室。博卡萨看见这位平素总是打扮得十分迷人的女官今天披头散发,神色沮丧,早就有几分不快。这时便冷冷地问:“卡杜卡,有什么事?” “陛下,政……政变了,达科已经成立了新政府!” 虽然卡杜卡颤抖的声音十分微弱,但在博卡萨听来却象一阵惊雷。他来不及脱掉睡帽,光着脚翻身下地,怔怔地站着,不知所措,嘴里呼喊着:“吉斯卡尔·德斯坦……吉斯卡尔·德斯坦……”,再也说不出别的话。 在这大难临头的时刻,让我们从博卡萨的诸多劣迹中去追溯他这场灾难的根由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