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朝鲜战争取代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威廉•斯图克 参加讨论

美国乔治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威廉·斯图克1995年撰与了《朝鲜战争:一部国际历史》一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朝鲜战争的起因、美国与苏联决策的过程、联合国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朝鲜战争对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作用等均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第一,该书作者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与进程均具有多面性。战争起因是美苏在1945年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并成立了两个相互敌对的政权。北朝鲜的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受到了锻炼,在苏联的帮助下,实力远远超过南韩。在北朝鲜企图统一半岛时,美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紧急出来制止。在联合国一方,南朝鲜与美国组成兵力的90%,另有16个国家派出不等的兵力参加,而日本则为南朝鲜提供了几百名工人协助工业生产、港口疏容以及在扫雷舰与登陆舰上工作。在共产党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投入了数十万人。苏联除给予大量物质支援外,其飞行员还在半岛北部执行了数百次战斗任务,并在中国东北驻有陆军及空军部队,起到了阻止美军越过鸭绿江的作用。苏联外交人员在联合国起到代表中、朝的作用,并在其同盟与美国之间起到中间人作用。在西方阵营中,美国的盟国,尤其是英国与加拿大在阻止美国沿着使朝鲜战争升级的道路,走向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遏制作用。在制止战争发展方面,印度和其他亚洲中立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许多学者均认为联合国只不过是美国政策的工具而已,而许多国际组织的确就是如此。但联合国也是美国的盟国与中立国对美国施加压力的场所,这些小国对这个世界最强国家所施的压力往往有效,因为它们也出兵朝鲜了。
    第三,各国参加这场战争是出于对与朝鲜无关的问题的考虑。苏联领袖斯大林给金日成开绿灯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达到它对中国与欧洲的目的,而小国参加联合国军战斗也主要是希望美国对朝鲜以外的地方施加影响。
    第四,虽然战斗局限于朝鲜,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其影响之所以大,不是因为朝鲜在战略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它向美国和联合国扶持的政府发起了挑战。华盛顿认为莫斯科参与了平壤的行动,而这反映出苏联的新侵略趋向并向美国在全世界的信誉发起了挑战。西欧国家领导人赞同美国抵抗“侵略”,因为他们都还记得西方民主国家未能在30年代阻止德、日、意的扩张主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苏联及其附庸国在中欧及东南欧的军事力量相当强大,因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致同意既需要抵制朝鲜的行动,又需要加强它们自己的军力。在以后的三年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兵力增加了300万人。南斯拉夫也得到了英、法和美国的大量援助。西方对朝鲜战争的反应制止了苏联及其附庸国对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
    西方的反应不限于朝鲜和欧洲。美国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订有防御条约,并大力援助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战后,美国与台湾和南韩均签有防御条约。因此,朝鲜战争在西方重振军事力量和美国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干预方面都起了关键作用。1950年6月以后,美国对外国的援助重点由经济方面转为军事方面。
    第五,西方与苏联集团军事力量的加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朝鲜战争的进程及其最后的结局。日本成了联合国军的主要物资供应国,这使日本加入了西方联盟体系。此外,美国埋怨欧洲重整军备速度太慢,而欧洲则埋怨美国对他们业已紧张的经济要求太高,这削弱了美国在结束朝鲜战争中的讨价还价力量。
    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东欧重整军备,苏联集团内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这反而促使共产党在朝鲜问题上作出让步,达成停战协议。这一因素与西方对朝鲜进攻的反应促使克里姆林宫不敢在苏联影响范围以外进行冒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中取得威信,使它在外交政策方面更为独立,朝鲜则利用中苏之间的矛盾自行其是,这矛盾也使南斯拉夫的反苏政府得以存活。这场战争还使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免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征服。
    第六,本书作者认为这场战争的主要参加者有许多机会来减少这场战争的影响和缩短战争延续时间,但却都错过了机会。如斯大林在美国决定出兵后几星期内本可能规劝北朝鲜退至战前的边界线,联合国军原也可以在仁川登陆后停在三八线上。另外,如果在停战谈判中及早解决战俘问题,战争亦可在1952年春结束。
    综上所述,朝鲜战争的开始与结果均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作者甚至认为双方领导人的性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中国大多数领导人反对出兵朝鲜,但毛泽东对出兵起了决定性作用,杜鲁门、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艾奇逊、马歇尔也都起了重大作用。但双方对对方都多次作出了错误估计、判断,致使战争延续了三年。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得出结论说,朝鲜战争取代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中国参战后几个月内杜鲁门受到很大压力,要求他扩大战争,但美国的盟国和第三世界的中立国联合起来制止了美国的冒险主义。战争初起时,北大西洋公约各国后很小,在以后几年内,欧洲兵力大增。作者认为朝鲜战争在国际政治中起了稳定世界局势的作用,如果北朝鲜不进攻,西方对之不作出反应,更大得多的悲剧就可能发生。作者认为苏联的行为一贯是“机会主义的”,经常使用武力或以使用武力来威胁,但却随时准备在更强大的兵力下,或使用更强大兵力的威胁下退缩。这表明苏联有意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据匈牙利国防部成员、后来叛逃的贝拉·基拉里(BelaKiraly)称,1948年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集中了大量兵力,显然指向南斯拉夫。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斯大林可能发动对南斯拉夫的进攻,而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可能蔓延至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地区。这样一来,这场战争就难以控制和结束了。而到1953年7月,苏联已不愿意在它势力范围外使用武力了。由于朝鲜战争促使美国及其盟国重振军备,这是斯大林所未曾预料到的,因而他不得不加强他那个集团的重工业与军队的现代化。随着东欧内部的政治动荡,斯大林的继承人只好加速内部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与美国缓和关系,从而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