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编著世界历史15、16世纪以前部分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1.农本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世界史工作者不时提到“农本经济”这个词。所谓农本经济,据 说就是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决定性生产部门的经济。他们认为农本经济,即以农为本的 经济必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本经济必然是自然经济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领导人曾提出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既然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成为国民经 济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应该说是以农为本了,但它又是与以工业为主导相结合的,能说 这种国民经济就是自然经济吗?特别是当代有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商品仍 以农畜产品为主,如澳大利亚1990年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便是农畜产品约占70%,矿产 品仅占24%,同时进口的则主要是机器、石油、汽车、纸张、纺织品等工业品。像澳大 利亚这样的国家,显然是以农为本,即以农业为国民经济中决定性生产部门的国家,但 是却决不能说它们的国民经济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实,就是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并非所有以农业为决定性生产部门的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都是自然经济。例如,即使是处于奴隶社会盛期的罗马帝国,也仍然是以 农业为决定性生产部门的农业国,其社会经济无疑该是农本经济。在帝国西部意大利本 土及西班牙、西北非诸行省,农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尤大。但是,帝国西部地区的 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组建使用大量奴隶进行集中耕作的奴隶制农庄,将大部分农副产 品投入市场。能说当时这些地区的农本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吗?又如,在工业化 或变成工业国以前的英国,社会经济大概也还是以农业(包括畜牧业)为决定性生产部门 的农本经济,但是随着圈地运动的逐步展开,农业经营者已主要是使用雇工面向市场进 行生产的各类农业资本家,因而恐怕也很难说,当时的英国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因此,如果将农本经济诠释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农为本,即以农业为决定性生产部门 的话,就不能断言农本经济必然是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属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不取 决于该社会以什么生产部门为主,而取决于该社会以什么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导致社会 经济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本原因,是该社会主要建立在个体小生产的基础之上 。 个体小生产并非伴随人类产生就立即出现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在物质生产发展进程中,较之原始简单协力,个体小生产乃是巨大进步。小生产者已 能独立完成当时一般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获得比原始简单协力为优的经济效益。但也正 因为如此,劳动分工很不充分,大家的产品基本相同,彼此缺乏对他人产品的需求,且 个人力量究竟有限,每个人的产品数量也不可能很多,因而产品买卖交换很不发达,小 生产者们往往力求在经济生活中自给自足,即自己生产的物品主要供自己消费,自己消 费的物品主要由自己生产,只有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产品才投入市场出售,只有自己无 法生产的少数物品才前往市场购买,连剥削者对这样的直接生产者通常也只能榨取劳役 地租或实物地租。总之,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均属个人行为。不 仅个体小农主要从事农耕,同时兼营家庭手工业,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基本 需要;就连作为小商品生产者的个体小手工业者,鉴于市场狭小,也是除从事自己擅长 的手工业行业外,在可能条件下也力图生产自己及其家庭成员需要的其他手工业品,甚 至还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饲养食用牲畜和家禽。既然每个个体小生产者都力求自给 自足,因而建立在个体小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也便必然是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 主导地位。 2.游牧部族对封建制度广泛确立所起的历史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以为封建制度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游牧部族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社会 关系的影响,只是西欧国家的特有现象。其实,东亚、西亚和北非许多国家都有类似情 况,因而它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只是具体情节不尽相同而已。 游牧半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的大举徙入,早已有之。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分属闪含 语人、印欧语人和商部族的许多游牧半游牧部落集团,就曾分别徙入两河流域、小亚细 亚、尼罗河下游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希腊半岛等地。但是,公元一千年代中 期游牧半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的迁徙,规模之巨大与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这次被称为“民族大迁徙”的游牧半游牧部族移徙浪潮,席卷亚欧北非主要农耕地区 。它始于公元4世纪,充当先锋的是原来游牧于中国北部沙漠草原地区的北匈奴人。他 们在公元1世纪末被中国东汉政权击败后徙往康居游牧生息近三个世纪,待力量渐强, 便于374年灭粟特国,然后分三批西入欧洲,并推动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西哥特人以 及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地区的其他日耳曼人部落集团迁往西欧各地和西北非。受匈 奴人和日耳曼人西迁的牵动,斯拉夫人也很快迁入巴尔干半岛,散布到东欧其他地区。 在东亚,则是中国北部沙漠草原地区业已摆脱北匈奴人控制的南匈奴人和鲜卑人等游牧 半游牧部族日益强大,4-5世纪相继迁入中国中原地区。7-8世纪,阿拉伯半岛上游牧 的阿拉伯人,亦乘拜占廷帝国和萨珊波斯被北方游牧半游牧部族入侵进一步削弱之机, 迅速占领西亚北非广大农耕地区。 同时,这次民族大迁徙发生于主要农耕地区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以及入 徒游牧半游牧部族原始社会趋于解体之际。不仅来势迅猛,导致这些农耕地区原有国家 政权迅速崩溃,以游牧半游牧部族为主体的新国家政权纷纷出现;尤为重要的是为这些 农耕地区正在展开的封建化过程注入了新因素,促成了封建制度在这些地区的确立。这 是因为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游牧半游牧部族的社会关系,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 生产资料私有制,尤其是土地私有制刚刚开始出现;人身隶属关系尚不苛酷和普遍,绝 大多数部众还是自由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成员。这些皆与早期封建关系有某些相通之 处。因此,世界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在亚欧北非主要农耕地区相继崛 起的隋唐帝国、加洛林帝国、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它们的封建制度在不同程度上 都是由先进农耕地区正在滋长的封建关系,与入主游牧半游牧部族带来的原始社会解体 时期的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