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日伪对上海新闻界的屠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春秋》 经盛鸿 殷文 参加讨论


    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在南京正式开张。 汪精卫这个大汉奸立即向爱国志士大挥屠刀。在这年7月1日,他以“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行政院院长”的名义,公开发布了对83人的“通缉令”,在被“通缉”的83人中,新闻记者、编辑竟占37%以上。
    1940年7月19日, 被列名于“通缉令”上的《大美晚报》中文版主持人张似旭驾车来到静安寺路,当他一人进入“起士林”咖啡店,在楼上静坐看书休息时,被埋伏在四周的日伪特务发现。特务们突然蜂拥而上,将他乱枪打死在沙发上。张似旭是列名于汪精卫“通缉令”而第一个被打死的新闻工作者。
    7月底,《新闻报》编辑倪澜深又在深夜遭日伪特务绑架。 倪为人胆小,外号“泥菩萨”,自以为不会遭遇不测。但汪精卫仍将他列名“通缉令”。这天他坐车回家,刚到自家弄口,忽然从暗中跳出几个特务,把他左右两臂挟住,绑上汽车,捉进七十六号特工总部,备受折磨。多日后他虽被释放,但因受惊吓,很快死去。
    《新闻报》记者顾执中为防日伪迫害,避居报馆多日。1940年8 月17日这一天,他因父亲与儿子在家得病,遂冒险从报馆偷偷回家看视。他不敢坐黄包车,也不敢乘电车,而是步行,一路上小心谨慎,瞻前顾后。然而在他事毕回报馆的路上,走到萨坡赛路口(今上海淡水路)金龙汽车行门前的行人道上时,突然遭到埋伏特务的枪击。子弹打进顾的颈部,鲜血直流,幸未中要害。顾立即急速地以波浪式的跑法向北脱逃。特务们又向他连放数枪,都未命中。顾被送入医院,侥幸地逃过一死。
    没过几天,《大美晚报》年轻的国际新闻编辑程振璋在金神父路(今瑞金路)广慈医院附近遭七十六号特工总部特务的绑架。程卧地不走,并大呼救命。狠毒的特务一齐对程开枪,然后上车呼啸而去。程身中三枪,均伤及要害,肝脏及肠子都被打破,流血极多,被送进医院不治而亡。
    《申报》记者金华亭被汪精卫“通缉”后, 长期离家迁居报馆。1941年2月2日下午他离开报馆,到一个朋友家聚会。2月3日天快亮时,他到嵩山路世界汽车行乘出租汽车。就在这时,日伪特务从四面包围了他,乱枪齐发。金虽备有自卫手枪,但拔枪自卫已来不及。身中四枪,鲜血四溅,顿时倒地而亡。
    四
    面对如此残酷的环境和敌人的血腥屠杀,上海新闻界的绝大多数人士没有害怕,没有退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宣传真理,宣传抗战。以英商名义主办,实际上由中共地下组织创办与领导的《译报》、《每日译报》,大量刊登外国报刊与新闻社的翻译稿,既报道了中国抗战的消息,又使日伪与租界当局找不到干涉的借口。该报还勇敢地刊登了“毛泽东对英记者发表重要谈话”的消息,把中共中央的抗日决心与抗战方针告诉给广大人民,使敌占区人民大受鼓舞。《大美晚报》也在毛泽东主席发表《论持久战》不久,就以极醒目的大号字和黑体字,全文转载了这篇抗日名著,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被迫接受日伪检查的报纸,如《新闻报》等,也千方百计通过文字技巧,来达到宣传抗日的目的。例如有一晚,一名稍有地位的汉奸在一家戏院看京戏时,被抗日志士用手枪打死。日伪方面与租界当局是不允许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见诸报端的。但《新闻报》的记者在写新闻稿时,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巧妙地写道:“……当舞台上正在演弥衡击鼓骂曹,大骂曹操是奸贼之际,台下枪声忽起……”这样,虽然在字面上没有写被打死者是汉奸,但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为了防备日伪特务的武装袭击,各报馆都加强了防卫措施。大门装上铁门,门首堆了沙袋,在各层楼梯入口处也都装上铁闩。来访客人必先填单,由被访者同意后,才引入会客室会晤。各报社比较重要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目标比较大的新闻记者与被汪精卫“通缉”的人员,都住宿在报馆的沙发或办公桌上。虽然敌人的爆炸、暗杀与绑票愈来愈疯狂凶残,但他们的斗争也愈英勇,工作也愈勤奋。硬骨头朱惺公就是爱国记者的光辉旗帜。朱惺公,号松庐,原籍江苏丹阳。1901年生,父亲是一位穷中医,家境清寒。他曾当过店员、报社编辑、广告课职员,办过出版社,摆过旧书摊。潦倒困顿、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养成了他正直的品质与刚烈的性格。1938年2月,他由中国化学工业社经理李祖范介绍,进《大美晚报》社,任该报中文版副刊《夜光》编辑。很快,他就使《夜光》副刊成为一块充满爱国正气,频频向日伪发起进攻的阵地。
    1939年三四月间,正当汪精卫等人从重庆叛逃出来,经河内、香港,即将到达上海筹组伪中央政府的时候,朱惺公在《夜光》副刊上连续发表了《民族正气--中华民族英雄专辑》,分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物。同时,朱惺公又在副刊上连续刊载《汉奸史话》,《夜光》副刊上同时刊登的这两组文章,忠奸对比,古今相映,爱憎分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朱惺公对汪精卫尤其深恶痛绝。当汪精卫由日本特务保护来到上海时,他就在《夜光》副刊上刊载了署名陈剑魂的《改汪精卫诗》,对汪精卫公开指名道姓地批判与鞭挞,剥开了大小汉奸们津津乐道的汪精卫“英雄历史”的画皮。汪精卫的原诗,是他在清末赴北京行刺摄政王未成被捕后于狱中写的,共四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汪精卫变了,从一个献身革命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无耻的汉奸卖国贼。《改汪精卫诗》则将汪的原诗改成这样四句:
    当时“慷慨歌燕市”,
    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
    终惭“不负少年头”。
    朱惺公旗帜鲜明、尖锐泼辣的抗日爱国宣传在上海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爱国同胞把他编辑的《夜光》副刊当作黑夜中的一颗明星;日伪则把他视作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1939年6月的一天, 朱惺公接到了日伪用“中国国民党铲共救国特工总指挥部”(即七十六号特工总部)名义发来的一封油印的恐吓信,信中说:今后如朱惺公“冥顽不灵,依然抗日”,在其编辑的《夜光》副刊上继续刊登“反汪(精卫)”的文章,那将对朱“缺席判以死刑”,派员对朱执行“国法”。在这种无耻的威胁面前,朱惺公毫不畏惧,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题曰:《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复所谓“中国国民党铲共救国特工总指挥部”书》,发表在1939年6 月20日的《夜光》副刊上。他写道:
    这年头,到死能直脊梁,是难能可贵的。贵“部”即能杀余一人,其如中国尚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何?余不屈服,亦不乞怜。余之所为,必为内心之所安、社会之同情、天理之可容。如天道不灭,正气犹存,余生为庸人,死为雄鬼,死于此时此地,诚甘之如饴矣。
    日伪对朱惺公威胁不成,就下毒手了。1939年8月30日下午4时许,天气晴朗,夕阳西照,马路上行人不少。朱惺公正在寓所附近河南北路天潼路口的行人道上行走,突然有3名日伪特务窜出, 两名强执朱的左右臂,一名握手枪对准朱的太阳穴进行恫吓。斯文瘦弱的朱惺公面对暴徒,威武不屈,岿然不动。恼羞成怒的特务扣动了手枪扳机,枪响了,朱惺公倒在血泊中,年仅39岁。
    1939年9月1日,在朱惺公遇难的第三天,上海各界代表数百人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会上,上海文化界联谊会送的一副挽联可说是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意:
    读书明气节,挽士林之颓气;
    严词斥叛徒,为民族而争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