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是指与公众有关的卫生问题(注:公共卫生,在《辞海》与《大百科全书》,均没有这一词条,只有“公共场所卫生”与其意思相近,但是,也不完全一样,因为有些问题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如饮水卫生、食品卫生,但并不一定发生在公共场所。),与个人卫生相对,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固体垃圾、液体垃圾的处理、粪便的处理等)、公共食品卫生、公共饮水卫生、灌输个人卫生知识、促进医事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社会相始终。有社群生活,就有公共卫生问题存在。公共卫生问题与人口集聚数量、人口密度、互动频率成正比关系。公共卫生作为世界性问题,主要是城市问题,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酝酿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城市,还是在欧洲城市,在前近代时期,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都是令人烦恼的问题(注:参见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5-270、366页。关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香港大学程恺礼(Kerrie L. Macpherson)的《一片沼泽地:上海公共卫生起源,1843-1893》(A Wilderness of Marshes: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研究上海开埠后50年间医院、自来水、预防传染病方面的情况,以及租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形成,其中对西式医院着墨最多。陆文雪的《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史林》1999年第1期),对民国时期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作了研究。)。 在古代城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包括粪便)。至于厕所,通常设在室外,一家一厕,或一片地方设一公厕,粪便则包给清洁工运到乡下去当肥料。在欧洲,直到1788年,厕坑的粪便掏不干净,依然是巴黎城市一大问题。人们往往从窗口倾倒便壶,塞纳河畔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注:参见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5-270、366页。关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香港大学程恺礼(Kerrie L. Macpherson)的《一片沼泽地:上海公共卫生起源,1843-1893》(A Wilderness of Marshes: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研究上海开埠后50年间医院、自来水、预防传染病方面的情况,以及租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形成,其中对西式医院着墨最多。陆文雪的《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史林》1999年第1期),对民国时期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作了研究。)。伦敦的情况也不妙:“城内街道,并不铺石,亦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注:傅兰雅译、应祖锡述:《佐治刍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饮水也成问题,不少流经小城市的河流,被当地人称为“粪河”,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注:参见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5-270、366页。关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香港大学程恺礼(Kerrie L. Macpherson)的《一片沼泽地:上海公共卫生起源,1843-1893》(A Wilderness of Marshes: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研究上海开埠后50年间医院、自来水、预防传染病方面的情况,以及租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形成,其中对西式医院着墨最多。陆文雪的《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史林》1999年第1期),对民国时期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作了研究。)。 在中国,江南城镇的居民,通常将污水直接排放到纵横交错的小河里,富家宅院皆有厕坑。但是居住在贫困区多层楼房中的穷人,却不得不使用马桶。城镇粪便、垃圾则由专门行业负责,卖给郊区的农民当肥料(注: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但是随处乱放尿桶、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的现象仍很严重。北京早在13世纪就开始建设大规模的水冲式排污管道,并将清理地面垃圾(包括人类粪便)的工程,包给民间的清洁工来完成。不过,这些排污管道都是设在地上而不是地下的,容易淤浅、堵塞,对这些排污管道的清理又造成对城市新的污染,“全年淤积起来的所有脏物,都堆积在大街上,空气中充满了难闻的气味”(注: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首善之区北京如此,其他城市更可想而知。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在18世纪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注: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在1782年以后开始使用,1873年以前伦敦的自来水厂已按户供水。),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英国在1848年成立了卫生委员会),对天花的防治(注:1798年琴纳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导致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注:英国在1848年制定了卫生法规,1875年正式颁布公共卫生法。),以及从13世纪就开始的到18世纪更加重视的对霍乱、鼠疫等流行病的防治,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对外开放,随着中西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