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何小莲 参加讨论

三、北京等城市公共卫生面貌的改善
    上海租界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巨大进步,对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其他城市是示范,也是刺激。20世纪初,随着地方自治和清末新政运动的开展,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北京与上海是晚清中国最著名的两大城市,一为政治中心,一为经济中心,公共卫生方面,一肮脏,一清洁,形成鲜明对照。19世纪后期,北京与中国许多省会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极差:
    今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地方之污秽以京师为最,人畜之类,堆积于道,晴则碾成细末,大风一起,扑人口鼻,不可向迩,雨则与沙泥融成一片,至不可插足。江浙诸会城,则唯大街通衢,稍觉清洁,而街头巷尾,则秽物之堆积,直及屋齐,而行人复便溺其旁,臭秽之气,远闻数里,实为致疾之媒,而足以伤人之性命。以故一值夏令,时症即起,死亡之多,实骇听闻(注:《论中国宜讲求洁净地面之政》,转见《新学界丛编》癸卯年卷一下。)。
    北京就是在这种批评声中,开始了公共卫生近代化的缓慢步伐。1901年以后,北京新办警察事务,开始设立公共厕所,其法“三面围以土墙,墙内挖土成粪坑,无屋盖,无门板,无隔障,极不完备,只不过遮路上行人之眼而已。加之清扫设备不足,粪块积累,尿液浸淫土地,臭气熏天,不可接近”(注:张宗平等译:《清末北京志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461页。)。据日本人记载,到清末,北京虽然修整了大的道路,“人行道左右设有明渠,故雨水等可由此流入城外之护城河,但污水终无流走之途径,尤其小巷,仍完全未经修整,无一渠沟,故雨水任其自流,或待日光晒干,或污水只排于路上,别无他途。……又城内各处有贩卖鸟兽鱼肉蔬菜水果类的市场,只以大街路旁充当市场,无特设房屋,市场肮脏之极,臭气熏鼻,苍蝇成群,猬集于食物,不卫生的危害不少”。路旁小巷等处,随意大小便,天将黑时,曾见数人并排大便(注:以上为日本人在1907年以前记载的资料,见张宗平等译:《清末北京志资料》,第460页。)。民国初年,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北京的京师警察厅和京都市政公所,在城市公共卫生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包括清扫街道,修缮和清理沟渠,建筑公共厕所,监督公共厕所卫生及运输尿粪,还负责检查准备出售的食品,监督妓院的经营,监督民间医院等(注: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第57页。),颁布了一系列的卫生条例和法规,使北京城市公共卫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史明正的研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北京市政近代化取得巨大进展的时期(注: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第116-122页。)。
    汉口是中国内地城市公共卫生改善幅度比较大的地方。汉口有五国租界,其设立虽然较晚,但在公共卫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注目。1911年,汉口的几个租界完成了污水排放系统工程,英、俄、法三租界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次年日、德租界也用上了自来水(注:穆和德等:《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李策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02页。),有的地方采用化粪池、污水池等处理污水。过了几年,租界的这些设施,也为居住在租界及其附近比较富裕的中国居民所仿效(注:穆和德等:《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李策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37页。)。汉口老城厢进行了一系列改善公共卫生的措施,有关当局加强了对销售食品的检测,并经常对澡堂和其他公共设施加以检查和监督,“街道有人打扫,垃圾一天倒三次。为了防止传染病扩散,还开展了灭鼠工作”(注:穆和德等:《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李策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38页。)。
    天津有九国租界,在公共卫生近代化方面仅次于上海租界。天津英、法、美三国租界在公共卫生方面起步较早,19世纪80年代开始修建下水道,1897年成立天津自来水公司。其他租界亦随后跟上。对于垃圾管理、住宅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管理,天津租界大多效法上海租界。20世纪20年代初,天津英租界强制性地规定住宅安装厕所设备,设置化粪池,按工部局统一要求埋设排污管道(注:尚克强、刘海岩主编:《天津租界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150页。)。
    广州租界虽然设立不算晚,但一直发展缓慢,面积小,人口少,整个广州城市公共卫生方面进展也不快。到1901年,广州还“完全没有卫生预防措施。阴沟每五年清扫一次,自从鼠疫发生以来,官方指示人民努力保持卫生,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努力不能持之以恒”(注:张富强、乐正等译:《广州现代化历程--海关十年报告》,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1905年,广州的排水系统得到了改造,居民卫生状况有所改善,伤寒和疟疾等流行病得到了控制(注:张富强、乐正等译:《广州现代化历程--海关十年报告》,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1906年,官督商办的广州自来水厂开办,两年后7500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到1911年,广州的公共卫生事业才算有了比较可观的进展。广州海关报告说:这里的“中国居民已逐渐习惯采用西方种痘方法。官方种痘者为贫苦阶层提供免费的服务。由于这一服务,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极为明显地减少了因患天花致死的人数”(注:张富强、乐正等译:《广州现代化历程--海关十年报告》,第104页。)。
    厦门的公共卫生情况,在很长时间里,与中国其他城市没有太大差别,相当糟糕。据厦门海关报告:
    厦门的主要街道和小巷40年来还是老样子。铺路的石板高低不平,丝毫不顾及行人的方便。……道路下的排水沟要多糟糕有多糟糕。唯一的排水办法是借助雨水的冲刷,但这一良好意图却因水沟经常堵塞而成了泡影。腐臭的脏水找不到流畅的通道排除出去,自然会从石板的间隙溢到街道上去。在阴雨季节成了令人厌恶的东西。这种状况造成了恶臭气味的四处扩散。……由于当地居民的漠视,街道成了无人过问、令人厌恶和毫无艺术情趣的地方(注: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状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页。)。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