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纂工作研讨会之后,当代地方简史的编纂工作已在全国展开。如何搞好这项工作,是摆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近几年的编纂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一、关于提高编研人员对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认识问题 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是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艰巨而光荣宏大的系统工程。为完成这一任务,既要靠中央有关部门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也要靠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协作。如果当代地方简史的编研工作搞得好,就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编纂当代地方简史决不是简单地把《当代中国》丛书地方卷的史料浓缩汇编。也不是把地方党委政府的活动简单地搞成一个工作报告和总结,而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分别编出各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部简明信史。 编纂当代地方简史,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著书立说,而是一项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要靠在占有翔实史料基础上的集体攻关,着眼于“资政育人”。实践告诉我们,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一方面,对建国45年来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进行科学研究,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得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今后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生动的历史教材。通过编纂具有高水平的地方简史,把地方党委和政府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轨迹反映出来,把广大群众辛勤劳动和大量英雄人物的宏伟业绩反映出来,真正体现“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二、关于掌握第一手新史料的问题 当代地方简史必须是一部符合客观实际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著作。要想真正做到“三满意”,即地方党委和政府满意,丛书编委会满意,广大读者满意,我们认为其基础是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新史料。全体编研人员务必聚精会神,科学编纂,在挖掘新史料上下功夫。 首先,材料要全面。要从高标准编纂简史的新角度,逐年逐月逐日查阅当地党政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原始材料及复印件,从中找到当地在执行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的轨迹线索。同时,从当地党报、政报上仔细查阅45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材料。在此基础上,列出45年来的地方大事记。 其次,材料要有重点。在听取老领导、老专家以及各方面代表对编好简史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地发生的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分门别类列出清单,逐项搞清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重要人物的特性与概貌,使编纂出来的简史重点突出,生动深刻,可读性强。 再次,材料要准确。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所有史料特别是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必须十分慎重,客观准确。作者在编写简史过程中,应该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决不能为了求“新”而浮夸,更不能主观臆断、道听途说乱加评论。为确保新史料的准确,应该事前查对原件,事后采取座谈会、个别采访等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听取各种不同的反映。务必使所有的史料站得住,通得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关于如何突出地方特色问题 我们认为,这次编纂的当代地方简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全国范围内首次有领导有组织出版的地方历史著作,应做到“四个不一样”,即与地方志不一样,与《当代中国》丛书不一样,与地方党史不一样,与其他地方简史不一样。要真正做到“四个不一样”,全体编研人员应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使编写出来的简史达到“精品”的要求。而要达到“精品”的要求,就要突出地方特色。我们应该用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突出地方特色。 首先,要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即共性。建国初期,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为了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除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外,不断探索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旧的经济体制,也是解放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我们的上层建筑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这些都是各地简史必须反映的共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把简史写成千人一面,没有差异。既要考虑编纂简史不能离开国史所应遵循的共性,也要强调本地的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即个性。我们感到,突出地方特色就是突出地方在贯彻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的客观实际和工作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就要在简史中着眼于地方的高层决策和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工作重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特殊矛盾和解决特殊矛盾的形式、曲折、措施、成就及问题,从中找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