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事实表明,民选留日出身议员,充当了资政院议政的主角,是无可怀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钦选留日出身议员虽然只有12人,却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民选留日出身议员之所以能控制资政院,除了他们自己具有较高素质,熟悉宪政知识,工于演说,擅长辩论外,与钦选留日出身议员不完全为御用有很大关系。他们在资政院的地位和活跃程度,与民选留日出身议员相比,相差无几。 钦选议员中以汪荣宝最突出,他在院“以能言得时誉”(注:李振华编:《国闻周报》,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第17页。),发言次数多达274次,仅次于易宗夔,而远远高于其他钦、民选议员。钦选留日出身议员如陆宗舆、王璟芳、刘泽熙、长福、胡礽泰,发言次数也分别达63次、52次、45次、18次、17次。(注:各项数字均据《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一次常年会)和《资政院常年会议录》(第一次)统计而得。) 在资政院开院之初设立的6个专任股中,最重要的两股——预算股和法制股,分别掌握在刘泽熙和汪荣宝之手。刘泽熙负责审查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预算案,他的审查报告洋洋数万言,揭露了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情形及财政危险情形”,且富有宪政深意,多次为议场中的掌声打断。(注:《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30号。)汪荣宝负责审查新刑律案,全力支持政府特派员杨度就新刑律宗旨所做的报告,力主用资产阶级立法的原理、原则编纂新律。(注:《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37号。)在陈请速开国会案表决通过后,汪荣宝带头高呼“大清国立宪政体万岁!”并与雷奋、孟昭常等共同起草奏稿。(注:汪荣宝:《汪荣宝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1910年10月22日。)他还是弹劾军机奏章的重要起草者。 钦选留日出身议员出任特任股员的次数也很可观。周廷弼、陆宗舆各出任3次,王璟芳、刘道仁各出任6次,刘泽熙、汪荣宝、胡礽泰、长福分别出任4次、7次、8次、11次。(注:各项数字均据《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一次常年会)和《资政院常年会议录》(第一次)统计而得。) 资政院会议的情况表明,钦、民选留日出身议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虽然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上略有温和与激进之别,但在争取宪政的目标上,他们是一致的。在众多的议题上,他们的看法也是相同或相似的。甚至在资政院开院之初,他们就已在共同酝酿组织政党。(注:资政院开院在1910年10月3日,据汪荣宝10月6日日记,民政部尚书善耆曾嘱其“邀同志数人”,商议组织政党之事。10月7日,汪荣宝与雷奋、孟昭常、章宗元、邵义、金邦平、章宗祥等齐集善耆府第,研究如何“下手之法”,“议定先草政纲”。)正是由于他们在院中互相支持,才使留日出身议员成为议场的主角。因此,与其说资政院的议政活动控制在民选议员手中,不如说主要控制在钦、民选留日出身议员手中更符合实际。 留日出身议员在清末资政院的议政活动,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一种表现。他们以国民代表自居,从振兴国家的愿望出发,积极参政,踊跃议政,表现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他们力求按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行事,从而给清末的政治生活带来一些新鲜的内容,给清政府的筹备立宪涂上一层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色彩。 当然,就议政效果而言,并不显著。资政院的议决案,政府“几无不弁髦视之”(注:王世杰:《比较宪法》,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第671页。)。但是,留日出身议员参与议政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议政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而在于他们的民主实践本身。在一个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这种实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人的觉醒,对政治近代化和专制王朝的瓦解,都有重要意义。留日出身议员通过议政实践,也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声望,不少人成为民初政坛的风云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