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论与希特勒的向外侵略扩张(2)
豪斯霍夫将世界划分为三大区外,他还直言不讳的宣传:大亚美尼亚、大亚洲两大区域的划分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德意志帝国大区域计划尚未实现之前,承认日本和美国分别在这两个区域享有特殊的地位。到了一定时间,这两个区域同样将被一个扩大了势力的日耳曼帝国所吞并。许多人谴责希特勒的政治野心,不仅要统治欧洲,而且也要统治世界。豪斯霍夫这番论述,清楚说明希特勒最后将要统治世界,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豪斯霍夫又认为:为了解决苏联问题,最好让苏联与印度联结,建立一个第四区。但是,这个区域缺乏较好的气候条件,从各方面权衡,最好的选择就让德国来控制苏联,日本占领印度。不管豪斯霍夫设想的世界区域划分是三个区抑或是四个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不靠战争,这些区域想要联成为单一的地区,根本是不可能的。在这些地区建立单一的联合体也并不容易,因为这些地区有不少其它大国的殖民地。如果占领这些地区的领土或从政治、经济上控制它,那就牵涉到许多宗主国的利益,与威胁它们自己本土一样会碰上不少复杂的困难。同时还可遇上另一种困难,那就是天然的地理屏障。那怕日本建立起了“大东亚共荣圈”,它只能靠海上力量联结分散的岛屿,陆上力量只能控制亚洲大陆东部地区。欧非地区被地中海所分割,地缘政治学家认为:德意志需要保持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封锁地中海东西出海口;同时掌握大量船只控制南北两岸的交通。这种办法过去已被欧洲大陆列强经常采用,此刻当然可以重复。不过,萨哈拉沙漠大量荒地,在地球上留下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占领欧非地区,第三帝国既需要一支庞大的舰队才能作地中海的主人,又需有一支巨大的陆上部队占领沙漠地带。因此,如要建立一个大区域,那就意味着准备战争或发动侵略战争,依靠战争手段才能达到联结的目的。 (三)边界问题,不管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模式,提出何种新的政治秩序。不管什么样的哲学概念证明,发动军事侵略有什么涵义。按豪斯霍夫地缘政治的说法,“边界问题是一个国家走向统治世界的立脚点”,“建立新边界对向外扩张可以提供一个喘息的时间,直到这个国家再能准备发动另一场新的战争为止”①。“也有人利用边界问题,夺取新的领土,造成新的战争”②。希特勒就按地缘政治的教导,利用边界纠纷,作为侵略波兰的借口。 西方大量历史事实证明,边界纠纷常是国与国间引起战争爆发的原因。出于偶然事件或有意制造边界纠纷,也容易引起国际冲突。豪斯霍夫对边界问题作了更大的夸大,他认为:“一个国家有确定自然边界的权力”③,所谓自然边界,是指国家现存的政治边界。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容易招来战争或发生军事冲突。因为利用“自然标志”作为国家的边界容易为侵略国家制造“人为边界”的借口。尽管边界问题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但它又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不稳定的因素。如果一条边界分布在地形复杂、潜力不同的国家间,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一个弱小国家容易被邻近的大国所吞并。特别是这个国家有丰富的资源,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欧洲历史上即有许多小国所以被人征服,就是因为欧洲国家有各种漫长的边界线。为了边界争端,欧洲容易爆发可怕的战争,并且欧洲边界问题经常是一系列连锁事件的核心。地缘政治家对边界问题的论述,容易对侵略者抱饶恕的态度。更严重的是,他们差不多利用各种借口,为法西斯制造边界争端作辩护。就拿第三帝国的边界问题作个例子,表明希特勒制造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利用了地缘政治的边界理论,作为掩盖他们扩大侵略的罪恶。 从地缘政治角度说,一个国家的边界主要是依靠高山、河流……大海的自然因素划分的。因为容易受国家、语言、民族、宗教、历史的影响,是极不稳定的。按地缘政治的说法,德意志这个国家在欧洲的边界线是极为复杂的,也是欧洲历史上边界变化最多的国家。从1871年开始普法、普奥和丹麦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必然爆发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战争。按照豪斯霍夫的看法,德意志的边界可以分为:(1)北部边界,以1864年与丹麦签订边界协定后,德意志向北推进, 普鲁士运河航线经过北海而与波罗的海相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条边界线稍稍南移。基尔运河便成了这个地区的军事政治危险地带。因为海军不是希特勒军事发展的主要对象,这条边界线在二战前和二战中都没有引起多大的纠纷和变化。(2)西部边界是德意志通常要求严加防范英、法入侵的国防线。二战初期出于宣传,罗斯福曾经讲过美利坚的边界线将划在莱茵河。虽然未成事实,但由此可见莱茵河对德国和西方其它国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3)南方边界,德意志帝国历来十分重视,保护这条边界,防止遭受从地中海、意大利和东南欧入侵的危险。豪斯霍夫认为德国仅有一条简单而薄弱的屏障,从阿尔卑斯山和连接阿尔卑斯山东部的低地,从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以及作为第二道屏障与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相联的地区。从军事角度看,维也纳屏障、摩拉维亚大门,洛林大门与最危险的欧洲战略要地比利时平原,对德意志国防同样重要。这些地带中的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重要对象。按地缘政治的边界理论--德意志终究需要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是理所当然的事。(4)东部边界,德意志东部边界地区,从上西里西亚到波罗的海,德意志和波兰之间的边界线跨过欧洲北部平原,曾经产生过许多明显而恼人的纠纷,而德国本土对东部地区的防御又十分困难。这一带地区在历史上就成了“多事之秋”的地带。德国向东扩张,或防止敌人由东入侵,它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界要地,当然也是希特勒夺取“生存空间”的重要对象。 从上面几个方面看来,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论,为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提出了具体而可靠的设想和理论上的根据。希特勒夺取政权后的经国大事,大体是按这项理论设计的,并按豪斯霍夫的理论一步一步从事实际侵略行动,妄想统治欧洲和全世界。 二、希特勒的向外侵略扩张 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利用1929-1933年、1937-1938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内外困难,并在国内外垄断寡头大力支持、扶植下夺取了政权。随着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内政策方面积极重整军备,扩军备战;对外政策方面利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挑起了一系列局部战争而导致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行动上说希特勒不断向外扩张,是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意志帝国历史上遗留问题的发展;从理论上看K·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学,从政治和地理上为希特勒向外侵略找到了理论根据。两者的关系可以说,历史事实是德国地缘政治的基础;地缘政治为希特勒向外扩张勾划出了具体蓝图,成为德国法西斯妄想统治欧洲和世界反动思想的主要依据。换句话说,两者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历史发展的特殊产物。在欧洲历史上,日耳曼民族有极其独特的经历和发展的道路。从北方蛮族入侵,在东罗马帝国他们就分散在被他们征服的土地上,逐步与南北土著民族混合生活。9世纪开始,日耳曼人创立了一个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后由少数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和分散的日耳曼集团,于1806年被拿破仑战争所消灭。按近代国家的概念讲来,德意志这时还不是一个民族国家。1870年,当大不列颠、法兰西和沙皇俄国已经是欧洲统一的强国时,日耳曼人仍然分散在许多小国中,备受各种政治、经济的压迫和剥削。使分散各地的日耳曼人产生了国家意识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但在政治归属上,他们实际上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萨克逊人。日耳曼仅不过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代表。大概从1740年开始,在普鲁士领导下,分散的日耳曼人公开要求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独立国家。疆域的范围包括如今德国的北部。1871年俾士麦用铁与血将德意志南北部联结起来才成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出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实际是在普鲁士统治下,俾士麦使用武力向着西边、东边和北边经过三次战争,打败了法兰西、奥地利和丹麦,德意志帝国由此便进入欧洲强国行列并逐渐成了欧洲新兴的工业大国。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又变成了魏玛共和国,十一月革命,又出现了苏维埃政府。德意志帝国不平凡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给德意志人带来许多需要解决而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在工农业资源上,除煤、铁、莹石、石墨、镁、肥料资源比较丰富外,不论平时或战时国家需要的主要矿产均不能自给。德国出产的铁砂只能满足实际需要的1/4。仅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施蒂里亚(SiyRia)和上西里西亚出产少量金属:如铝、锌、铜和少量的铬。德意志正是受了资源的限制,经济发展受到的桎梏,在西方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像德意志人,使用它们一切力量急于在经济上寻求自给自足。这就决定德国在国家战略上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一是资源贫乏要求向外扩展寻找原料产地;二是历史的独特发展,迫使许多日耳曼人分散于欧洲许多战略地带;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丧失许多殖民地,但泽变成自由市区,波兰走廊从东普鲁士分离出去,从而失掉赖以生存的一部分经济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边界事端问题⑤。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